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文旅学院02旅游管理:李永胜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之而出现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关注三农问题、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我国现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农村的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于农村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小组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和继续教育,解决了教育问题,农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科技文化知识,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一定可以推动农村社会快速稳健的发展的,从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减少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一、农村现状和教育现状1、农村现状按照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仍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除了现有600多个大中城市之外,全国2800个县、市大部分人口规模不足;还有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

换个说法就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9%,而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

如此低下的城市化水平必然阻障中国未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影响到8亿农村人口的消费,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甚至还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能否最终崛起。

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农村消费虽然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与城镇消费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1998年农村消费增长率比城市低0.7个百分点,2000年和2001年则分别扩大到2.3和3.8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农村消费增长率比城市低2.9个百分点。

这说明中国农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2、农村教育现状1999年12月30日《科学时报》的"成才导刊",刊载了焦国标博士《乡村教育之凋敝令人心酸》一文,文章写道:我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学生。

当时一个大队有一间小学和一间初中,一个乡就有一间高中。

我的同龄人人人都是初中毕业,上高中的也占十之八九。

现在,一个乡才有一间初中,十几个乡才有一所高中,我们百万人的大县普通高中只有两所,我们村子里已经好几年没有高中生了,今年只有3个初中毕业生。

这种稀缺程度跟50年代我父母辈的中学时代差不多,完全是一种倒退。

小平同志说过,这些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我看近20年教育的最大失误是乡村教育规模的大萎缩。

我们老家初中、高中的大砍并发生在1980年,1982年又砍并了一次,当时形成的格局密度一直持续到现在。

为什么要砍并莫名其妙!" 2000年3月31日《南方周末》的"周末话题"栏目披露了"农村孩子辍学严重"的事实,并配发了"编者按":"'科教兴国'喊得正响的时候,很多农村的孩子却过早地离开了校园,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

对此,仅拿《义务教育法》找那些父母兴师问罪不但不公平,而且于事无补,因为他们也是被逼无奈。

贫困与教育收费的突出矛盾,就业竞争中的户籍歧视,这些问题若不尽可能加以解决,任其愈演愈烈,农村孩子辍学就会越来越多。

而由此造成损失不仅对于那些孩子来说,而且对于全民族的发展,都是难以弥补的。

"乡村教育现状,用"凋敝"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一点都不耸人听闻。

所以要问我对21世纪教育的希望是什么,不说那么远,就说目前,国家应尽快下大力气扭转近20年农村教育一直恶性下滑不止的局面尽快增加乡村孩子接受完全教育的比例尽快整顿农村小学师资队伍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其实远不止这些,如拖欠教师的工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流失、基本的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要彻底消除"泥孩子、土台子、破房子",真正做到"一无两有":无危房、班班有教师、个个有课桌,在不少地区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农村教师的基本权益甚至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也时有所闻,江苏赣榆县徐山乡樊葛村一位乡村教师因村干部催收钱款被刺死就是一例。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任何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民族、国家,都将被二十一世纪所淘汰。

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

因此,怎样办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服务农村,是一个方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大问题。

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看,这个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

其具体表现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

从统计数字看,村中从小学进入初中,入高中,而进入大学的人数仅为15%,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抑或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要回到农村。

3、构建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的意义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是知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必然要求。

许多国家把终身学习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并通过立法等措施推动本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12亿多人口中,9亿在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高速度、可持续的发展,已为世界所公认。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

科教兴农,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但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是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必须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必须从各个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

为了在农村落实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地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科教兴农的重要措施。

二、农村教育落后原因分析1、农民传统观念影响农村教育没有出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曾多年从事农村教育的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指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使得农村考生升学比例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据了解,我国普通初中毛升学率约为88%,但在农村地区却远达不到这个比例。

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一项调查显示,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了87.8%。

2、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一是近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二是城市与农村的年收入相差近四倍,节约30%的教材费,能够根本上(或者说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吗?而且这还是以教育不均等(城市学生使用彩版教材、农村学生使用黑白教材)的目标出发的。

同时,必须关注的是,我国正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在大量外出,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由于长期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教育现状和质量都有切实的了解,这批劳动力中条件稍好一点的,都尽可能想法把子女带进城里去。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或待读书的有1000多万人(《负重前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见重庆日报2004年2月26日),也即十几个农村中小学生和儿童中就有一个背井离乡到城市求学,或没读书从事童工,或没读书在城市简陋的“家”里游玩。

因此,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农村,中国基础教育的难点也在农村,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经济困难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时,盲目集中农村学校,使得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孩子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纷纷辍学。

此外,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导致许多农村学生难以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取得主动。

统计表明,目前农村辍学孩子中,有近一半是因为升学无望。

农村经济的落后,造成教育的滞后,花力气抓经济,又会影响教育投入,而教育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增长。

这就不知不觉地卷入了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育先行”,让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但从领导阶层来看,要做到解放思想就着实不易了。

有多少领导愿意将摆在面前、好出成绩的经济缓一缓,却将资金投入到教育这一无形的投资上?3、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恶性循环,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较低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教师严重不足,工办教师只有不到50%,大多是乡聘、村聘的,基本上是严重缺编,难以维持。

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教师居多,二是学历不合格,拔高使用现象严重,这批教师大约占30%至50%。

农村缺教师,表面看是退休教师增多、初中高峰所致,深层次的原因是师资得不到正常补充。

财政体制改革后,经费包干,每增加一位公办教师就增加一份支出,许多乡不愿意接受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宁肯聘请代课教师,致使有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南方去打工,有的毕业生半年都不能到岗任教。

二是一些大中专师范毕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待遇偏低的农村中小学任教,严重存在毕业生分配不到位问题,形成了城镇教师局部过剩,山区教师大量短缺的不平衡状态。

有些地方在无奈之下,大量以代课教师充实教学岗位,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由于城乡差别等原因,城乡教师余缺难以互补。

四是乡镇在学校干部配备、师资调整方面宏观调控差,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代课教师的口子堵不住。

临时代课教师难以管理,更不可能择优上岗,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水平较低,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掣肘环节。

一旦辞退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又没有继任教师,将会导致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滑坡。

农村教师除数量不足外,学科结构也不合理,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知识学科教师与职业技术学科教师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的困难。

二是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中诸学科的教师余缺不均,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教师充足,体育、音乐、美术、外语教师严重不足,造成农村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十分困难。

体音美课程基本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个问题不解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很难落实。

4、国家对教育投入总体不足,农村方面投入不均在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财政增长缓慢,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预算内教育支出占GNP 的比例逐年下滑。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 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