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如MΦ分泌的IL-1,Th2分泌的IL-4等
二、B细胞的增殖、分化
B细胞活化后转归: ① 部分细胞迁移至髓质→浆细胞→提供即刻的防御性反应 ② 部分细胞迁移至初级淋巴滤泡→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在慢性感染或再次感染提供有效应答。
(二)活化的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 生发中心为B细胞提供合适的发育环境 ✓ 依赖于DC、Th细胞、B细胞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 B细胞经历克隆增殖、抗体可变区体细胞突变、受体编辑、
BCR
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Th细胞活化后为B淋巴细胞提供第二 信号刺激
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B细胞活化
(一)第一信号:BCR与特异性抗原表位结合,Igα/Igβ将信 号传入胞内
(二)第二信号: ➢ 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的CD40L与B细胞的CD40相互作用 ➢ 上调B细胞表达B7,促进生发中心发育
第十二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在B细胞应答中,由浆细胞分泌抗体为主要效应 分子
根据抗原种类不同,分为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和 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CR可识别蛋白质、多肽、核酸、多聚糖、脂类等 BCR可直接识别天然的抗原表位 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无MHC限制性 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Th细胞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为联合识别 联合识别的意义:自身耐受、制备完全抗原、设计TI抗原疫苗 BCR识别抗原的意义:B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介导抗原内化、提呈。
结合抗原,并启动再次B细胞应答,导致Ig亲和力递增。
第三节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一、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
特点:激活初始B细胞,产生IgM类抗体
无需APC和Th细胞辅助 显示低水平的抗体类别转换 无抗体亲和力成熟 无记忆性 B细胞形成
TI-1 Ag: 为B细胞丝裂原(如LPS), 成熟或非成熟的B细胞均可被TI-1 抗原直接激活。
应答灵敏度高:记忆性B细胞表达的BCR亲和力高、 MHC II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量增加;作为APC可激活 记忆性T细胞;
应答速度快:记忆性B细胞膜表面分子更类似于效应细胞; 应答强度大:特异性记忆B细胞克隆频率高于静止B细胞; 产生以IgG为主的抗体:记忆性B细胞经历了抗体类别 转
换; 抗体亲和力高: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有效
B细胞对低浓度TI-1抗原产生 应答,使机体在感染初期即可产 生特异性抗体,而无需T细胞致 敏
TI-2 Ag: 如细菌细菌胞壁与夹膜多糖,含重复性表位。可与BCR广泛交联。 胞外细菌被夹膜多糖包被,抵御吞噬细胞的杀伤,而特异性抗体具 有调理作用和促进MØ吞噬和抗原提呈。
第四节 B细胞应答的忆性B细胞。
体细胞高突变 Ig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率极高,是形成抗体多样性的机 制之一。
抗原受体编辑 有助于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并使针对外来抗原的BCR具有更广泛的多 样性。
抗体类别转换 抗体可变区不变,但重链类别发生改变。主要由Ig重链恒定区基因重 组所致。影响因素:TI抗原不引起类别转换;TD抗原诱导向IgG转换; IL-4促进IgE和IgG1产生;IL-5促进IgA产生……
中和作用:中和毒素,中和病原体 免疫调理作用: IgG, IgA,补体片段 激活补体: IgG, IgM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分泌型IgA局部抗感染作用 免疫损伤作用:介导I,II,III型超敏反应;超急性移植排斥;
促进肿瘤生长
小结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双信号学说
B细胞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B
细 胞 在 生 发 中 心 分 化 成 熟
细胞因子介导B细胞的分化和类别转换
FDC、T、B细胞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特点:无需T细胞辅助、无类别转换、 无亲和力成熟、不产生记忆细胞,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中和作用、免疫调理作用、ADCC、 激活补体、免疫损伤。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长,抗体浓度低,维持时间短;再次 免疫应答潜伏期短,抗体浓度高,维持时间长。
思考题
B细胞对TD, TI-1, 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 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比较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 体液免疫的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Ig亲和力成熟
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B细胞的转归
浆细胞(plasma cell, PC):浆细胞离开外周淋巴组织迁移 至骨髓,从骨髓基质细胞 获得生存信号并停止分裂。可高 效合成、分泌抗体。
记忆性B细胞(memory B cell):寿命长、低增殖,不产生 抗体,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二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