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在膜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的,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易化扩散:一些水溶性或脂溶性较低的小分子物质,借助于膜结构的特殊蛋白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膜的低浓度侧扩散。
主动转运:指在膜蛋白质的参与下,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阈强度【阈值】:指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它能近似地反映组织奋性高低。
阈值愈小,该组织兴奋性愈高;反之,阈值愈大,则兴奋性愈低。
:窦性心律: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中心静脉压。
吸收(absorption):食物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基本电节律:指以静息电位为基础的节律性、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所形成的电位变化。
胃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并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新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统称为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量。
渗透性利尿:指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按肾血浆流量为660mmin,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
肾糖阈:正常为160~180mg%。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增加到使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这时血中的葡萄糖度称为肾糖阈。
激素的允许作用:某些激素本身对某些组织,器官或细胞并不能直接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却可使其他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某一点,此时该眼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牵涉痛(referred pain):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脊休克(spinal shock):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其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肌紧张(muscle tonus):是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腱反射(tendon reflex):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
去皮质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程度很高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简答1.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是什么? ABO血型系统可分哪几型答: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而将血液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抗原者为A型;只含有B抗原者为B型;含有A和B两种抗原者为AB型;A和B两种抗原都没有者为O型。
2、红细胞生成过程中临床常见的贫血类型、分析发生的原因。
答:1、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成年人,骨髓是红细胞生成的唯一场所。
若骨髓造血功能受到物理、化学药物等因素作用时,会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抑制,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2、缺铁性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须的原料。
长期铁丢失过多或者铁需要量增加,均会导致体内缺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贫血,即缺铁性贫血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4、脾性贫血:脾是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若破坏大于生成则引起脾性贫血5、肾性贫血: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不足而发生贫血。
2.何谓血浆渗透压?有何生理意义?答:是指血浆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
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4. 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答:心脏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兴奋,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5. 何谓心指数?有何意义?答: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临床上用作分析和评定心脏泵血效率的指标.6、简述呼吸的基本环节。
答:呼吸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或组织呼吸。
意义: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
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便将终结。
14简述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答: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是肺内压;一是肺的回缩产生的压力。
胸膜腔内的压力是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在吸气末与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可见胸膜腔负压实际上是由肺的回缩造成的。
意义:(1)有利于肺扩张;(2)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7. 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答: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1)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2)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3)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8胃运动的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答:消化期:1、容受性舒张,接纳和储存食物,防止胃内容物增加导致的胃内压急剧升高。
2、紧张性收缩,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并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动,同时还可以使为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和胃内压。
3、蠕动,研磨、搅拌胃内食物,促使胃内容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促进化学性消化还可将食糜从胃底向幽门推进。
非消化期:1、移行性复合运动,可将胃肠内进食后遗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等清除干净,为下次进食做准备,起着“清道夫”的作用。
9、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其生理作用?答:分节运动。
作用:1、能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进行化学性消化2、使食糜与肠壁密切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3、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10.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答: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1)糖、脂肪、蛋白质在小肠已消化为可吸收物质;(2)小肠吸收面积大,达200㎡,这是因为粘膜具有环形皱襞,有大量绒毛,上面又有微绒毛;(3)食物停留时间长;(4)绒毛的特殊结构,促进血液和淋巴流动,有利于吸收。
11.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为何多尿?血容量升高,血管升压素降低,抑制肾对水的重吸收,有效滤过压升高,导致尿量多。
1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3.何谓牵涉痛?举例说明答:牵涉痛通常是指由内脏疾病引起的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例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疼痛;胆囊炎、胆结石发病时,右肩区会出现疼痛;阑尾炎时,发病开始时常感上腹部或脐周有疼痛等。
14简述胰岛素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
胰岛素缺乏时最明显表现是血糖浓度升高,当超过肾糖阈时,大量糖随尿排出,发生糖尿病。
15.简述突触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突触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16 神经纤维传导特征答:(1)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其结构和功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2)绝缘性: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但多条纤维同时传导兴奋时基本上互不干扰,其主要原因是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使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成回路。
(3)双向性:用电刺激某一神经神经纤维引发的冲动可以沿双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在适宜条件下,连续电刺激神经,神经纤维仍能长时间保持其传导兴奋能力。
17用所学的生理学知识对比侏儒症与呆小症的主要区别。
呆小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引起的,不但身材矮小,而且智力低下,而侏儒症是由于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智力正常论述分析:1.急性失血(≤800ml)时,病人的尿量和血压各将如何变化?为什么?血压下降,尿量下降。
①大量失血,血容量降低,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增加,促进肾对水的重吸收,加快血容量的恢复所以尿量降低。
②急性失血导致循环血量下降,心率加快,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导致血压降低。
2.正常人体突然从蹲位转为直立位时会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而后可通过调节反射性的恢复正常,请根据生理学知识加以解释。
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滞留于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因此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每博量减少,导致心排量减少和血压降低而感觉头晕目眩,但正常人会迅速发动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使下肢和腹腔内脏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同时心率加快,血压很快恢复正常。
3.试述下例几种情况下尿量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大量饮清水答:饮大量清水,尿量增多。
(1)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2)循环血量增加,通过心房等处的压力感受器使得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3)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尿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