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
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各种题材诗词内容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进而把握一定的规律,为准确、快速突破后面的各个考点打好基础。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对接相关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边练边悟1] (2020·浙江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6分)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边练边悟2] (2020·温州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6分)竹李贺①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
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
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
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这首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答:答案: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
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注]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解析:诗人目睹孤峰,心接传说,不禁神驰。
第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
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出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离别之情应当有微妙的关系。
答案: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
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四、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瑶瑟怨温庭筠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①冰簟:凉席之美称。
②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解析:要求通过分析写景来把握情感,首先要明白所写之景,诗中描写了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含蓄委婉。
答案: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邯郸冬至[注]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分析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4分)答: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答:解析:诗的第一句即点明地点“驿里”和时间“冬至”,旅居之思油然而生,第二句中“影伴身”一语点破孤寂之态。
三、四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家,却说家人在谈论自己,构思巧妙,思家之情更显别致、突出。
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借此来表现“思家”之情。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解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有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这些异国情调,容易唤起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但内容“总是关山旧别情”。
答案: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七、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解析:诗人善于捕捉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写桃花、柳丝、莺啼,并在勾勒的基础上着色,“红”“绿”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以后进一步渲染,花含雨、雨带香、烟笼柳,清香醉人,柳姿怡心。
花落无人打扫,莺啼却不惊梦,虽有动,却一片安逸,越见宁静。
答案:诗中的景物描写绘形绘色,生动形象。
诗中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并用“红”“绿”两个字进行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
又通过“宿雨”带出“花落”,而“莺啼”却不惊梦,透出“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八、人生际遇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之情的?答:解析:“寂寞”往往源于孤独,诗人被贬偏远之地,自然孤独愁苦,而“将何言”则指无人理解之意,寂寞更深。
情感的表达无外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方式,分析本诗的中间两联不难发现,诗人通过“月”“竹”“泉”“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从而表达出寂寞之感。
答案:“寂寞”的原因是诗人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九、生活杂感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
“生活杂感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鹊桥仙》)等。
“生活杂感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
又如: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
又如: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活杂感诗赏析要注意的问题: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
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的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③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