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的四种训练方法

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的四种训练方法

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的四种训练方法第一种主持人表达技巧:展开情景再现练习情景再现是主持人进行播音中,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相当具有重要术语,当然,情景再现也是要在稿件提供的原型基础上,脱稿讲述。

第二种主持人表达技巧:内在语的训练内在语其实是指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训练,当然,要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

第三种主持人表达技巧:对象感的训练主持人对着屏幕,虽然是“目中无人”的环境,但是却要做到“心中有人”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的状态,也是属于联想的技巧。

第四种主持人表达技巧:停连、重音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时,一定要有停顿、有连接,这样才能更好的传神达意,当然这也是主持人训练的技巧之一。

别看荧屏上的主持人那么的风光,其实她们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以及训练技巧,才达到这样的水平。

一、语音常见问题语音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在于“咬字”和“吐字”两方面。

前者主要是“咬字不准”,后者则较为复杂一点。

1.字音不准2.吐字无力播音初学者往往唇舌无力,字头不清晰,使整个字音松散。

可结合用气练习声母发音,提高唇舌力量和气息力度。

3.吐字含混吐字含混不清往往是韵母发音不准造成的。

适当扩大i、a、u三个元音在口腔中的三点距离,使元音对比加强,可改善这一状况。

4.吐字不圆润复合元音韵母发音时加大舌的动程可增加吐字圆润感。

即使单元音韵母,在发音时,舌头也应在本音位范围内做适当滑动,以增加字音的流动感。

另外,归音不到位及声调幅度过小,也会影响吐字圆润。

二、语言表达的常见问题语言表达方面的常见问题为重音、语速和语调三个方面。

1.重点不突出我们常常说某个人说话“不得要领”,这主要指,整篇稿件在播读过程中,整段话在讲述过程中,缺少重点,听起来语言目的不明确。

2.速度不当指表达时语言速度过快或过慢。

播音主持和主持人在播讲时,其内心时钟节奏对语言速度有较大影响。

初学者会因紧张等因素造成内心节奏加快;而过于沉稳同样也会破坏正常的内心节奏,两者都会使播讲速度与播讲者自我感觉不一致,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

速度过快和过慢往往与播讲者日常口语习惯速度、播讲者的性格心性有关。

播音主持和主持人应当通过实践,逐步“校正”自己的内心时钟节奏。

此外,由于播讲所面对的多半是具体的听众或观众,不同的听众或观众总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播讲者应针对对象的不同来调整自己的播讲速度。

3.语言表达单调语言表达平淡是播音入门后进一步提高时常见的问题。

播音主持可从感情、气息、声音三者及其联系着手,确定问题之所在。

三、常见的用声问题1.一般性的用声①问题气息浅,声音弱这种问题多见于女声。

存在这种问题的人,可针对相关环节来解决。

②气息不够用有些人一句话说到句尾时会有气息不足、发音费力的感觉。

此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解决。

一方面要改善呼吸,增加吸气量(“开源”)。

另一方面在保证声音质量的同时,句子前部不要用气过多;声门开度不要过大;字头和字尾适当控制,防止气流跑冒(“节流”)。

2.“用声过度”①音色过亮有些人在语言传播用声时,刻意追求声音的明亮,以为这种音色好听,于是长时间用这种“金属般”的声音来播音或进行其他工作。

音色过亮的调整方法很多,比如用自己生活口语的音色作比较,向自然的口语音色靠拢;也可以用“气裹声”的方法,使音色虚实结合,变得自然柔和些。

“气裹声”的发声特点是,吸气时喉部尽量放松,呼气发声时,如同叹气一般,气息带着声音一起送出口外,声音松弛饱满,但没有明亮的色彩。

这种练习,可以使声音完全松弛下来。

此后,可以通过一些音色变化的练习,运用共鸣将声音的亮色再调节出来。

②声音过虚虚实结合的声音富于色彩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一些年轻的女播音员、女主持人,一味追求虚声,觉得只有虚声才最有表情的魅力,以此为美,一坐到话筒前就开始虚声虚气地播音或主持节目,与她们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声音大不一样。

这就走入误区了。

从发声角度来看,声音过虚也是不可取的。

虚声发音时,声带之间不完全闭合,会留有较大的缝隙,因而需要较大的气息量,但发声的效率却不高。

长时间用虚声工作,声带经常不能轻松闭合,需要频繁补气,这样,就会加重喉部肌肉与呼吸器官的负担。

因此说话时声音过虚也是一种用声过度的表现。

长期使用虚声,形成不良习惯,会使发声能力降低,发不出明亮有力的声音,声音显得细弱,表现力自然大受局限。

此外,和单一的亮声一样,单一的虚声表达会给人单调之感,甚至让人觉得矫揉造作,这同样会妨碍语言的表现力。

③音高失当在语言传播用声中,声音偏高或偏低是较常见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口语,用得最多的是中音区,音高起伏基本不超过一个8度。

语言传播用声,是以生活口语用声为基础,分别向高、低两端作适当拓宽,音高幅度大约在一个半至两个8度左右,其中又以中音为主的自如声区用得较多,高低两端的声音用得较少。

但是,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用声偏高或偏低的人,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抛开自己的自如声区,过分提高或压低声音。

偏爱高亢明亮的音色的人,一味往高音上走,以至于声音越来越紧,尖利刺耳,并且只能往高音推,不能往低音落。

也有的人偏爱浑厚沉稳的音色,就一再把声音往低处压,甚至形成浓重的喉音色彩,浑浊暗淡,一点高音都出不来,听来沉重压抑。

这样,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良的用声习惯。

并且,还会给至关重要的发音器官——喉部,带来额外的负担。

用声偏高,声带闭合过紧,喉部负担就会加重,极易疲劳;用声偏低,声带闭合费劲,声音仿佛是挤捏出来的,喉部负担同样很重。

运用胸支对声音的高低加以调控,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胸支又称“胸部支点”,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中,随着气息声音的变化,胸部产生的一种振感点。

它有助于松喉、共鸣、声音调节及表达。

胸支运动主要是上下滑动的,故气息有“上顶”和“下松”两种基本状态。

它们跟丹田和两肋的松紧变化相互配合。

“上顶”是声音气息由低到高向上运行时,丹田需收紧并向内用力;“下松”是声音气息由高到低向下运行时,丹田先吸气收紧然后再放松,随着丹田的放松,气息从口中泄出。

通过胸支的运用,高音不出上限嗓子就不发紧,低音不出下限声音就站得稳,如此,声音便高低通畅,游刃自如了。

(关于胸支,有心人可进一步翻阅李晓华的著作《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一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此外,喉部适当放松,吸气不要过于饱满也有助于克服这一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两点。

一是用声偏高可能和学习播音时加强吐字力度有关,在放大音量以及精神状态相对积极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这提醒了大家在发音时,要注意情绪的稳定性,尽可能地保持声音的自然状态。

二是用声偏高或偏低,往往与模仿别人的声音有关。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如别人,尤其是广播电视中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这样,对别人的声音就由欣赏并进而变为模仿,抛开自己的声音特点,勉强去够别人用声的音高。

这样时间一长,便形成了偏高或偏低的发声习惯。

严格说来,这种模仿对嗓音的损害更大:因为通过电声设备处理过的声音,已不是发音人的原声,有些成分被美化和放大,有些成分则被衰减,比照这样的声音学发声,嗓子更容易出毛病。

④发声时间过长发声时间过长也是用声过度的一种表现,对嗓音同样会造成危害。

人的发音器官,尤其是喉头和声带,跟人体其他器官一样,连续运动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

超出了限度,就会给肌体带来负面影响。

用声时间过长,发音器官会产生疲劳感,声音仿佛不听使唤了,尽管还能够发出声来,但声音的质量和弹性都将大为下降。

如果用声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极易引起发音器官的疾患。

因此,对用声时间必须有所控制。

初学者往往自恃嗓子好,不注意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要么不练,要么兴头一来练很长时间。

当然,这中间可能包含了一种认识上的问题,有的初学者,急于求成,以为练得时间长就长进快,自己加倍增添练习时间。

这些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很容易使喉部充血或发炎。

一般说来,初学发声,练习时间宜短不宜长,一天可练2~3次,开始每次15分钟左右,以后逐步延长,最多每次不要超过30分钟,中间可以间断休息,以消除发音器官的疲劳。

工作用声,每个人对自己连续用声的时间要心中有数,以用声后嗓子没有不适为度。

正式播讲前,不要过多用声,避免发音器官的疲劳。

准备稿件应注意多看少上口念,重点放在分析理解上,以保证播讲时发音的质量。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较长时间用声时,中间要适当休息,每次用声30分钟,应休息20~30分钟。

休息时少讲话,使喉头和声带得以放松,减轻或解除其疲劳。

⑤喉音过重有的人为了追求浑厚的音色,形成了浓重的喉音。

所谓“喉音”,是指带有挤压色彩的粗糙声音,容易出现在句尾。

这种情况在男声中比较多见,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人,为了使声音具有“男子气”,常常故意压低声音,带上明显的喉音色彩。

产生喉音的原因在于,发音时舌根用力,喉部张得过大,以致声带过于绷紧,振动不好。

而句尾结束时声音一般较低,此时,声门如果收束过早就很容易产生这种音色。

气息不足,句尾气息支持不住也容易造成声门闭紧,形成喉音。

其实,把握不好的喉音听起来浑浊、沉重,缺乏弹性,很不自然,同时,也会影响语音的清晰度。

喉音过重对嗓子是不利的。

这种发声状态,会使气流对声带的冲击过强,加重嗓子的负担,使其很容易疲劳。

舌根下压,也使得喉头发挤,很容易引起喉咽腔部位的炎症。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使声音浑厚洪亮的正确方法。

要增加声音的厚度,使之变得浑厚而洪亮,应当通过胸腔和咽腔共鸣的调节,即增加胸腔和咽腔的共鸣,加强胸部支点的着力感和充分打开咽腔,同时削减高声区的共鸣,将声束冲击点调至硬腭中后部;同时还必须保证喉部的松弛通畅,不能去挤压喉部。

为了消除喉音,还应改掉舌根用力的毛病,要力求使舌头向前运动,舌头前部着力,舌尖轻抵下齿背,而舌根应当放松,并尽量降低。

同时,口腔中的共鸣点也应适当往前调,最好移至硬腭前部,可以用提颧肌的办法来帮助调节,并且要加强舌前部的咬字力量。

此外,如果某些字音已形成固定喉音音色,改正时需针对相关字音,从发音角度进行调整。

⑥鼻音过浓鼻音过浓主要是由于软腭无力而下塌、口腔开度不够造成的,口咽与鼻咽之间总有较大的缝隙,发声时气流很容易灌入鼻腔。

也有的是因为唇舌较僵,发音图省事,口不张、舌不动,声音便绕近道从鼻子里发出了。

鼻韵母元音鼻化过早也是造成鼻音的常见原因。

还有的人从小说话喜欢撒娇,老是用鼻子哼哼,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习惯,这一点,在女声中时有所见。

此外,感冒也可能引起这一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应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比如属于软腭无力的,可以通过挺软腭、打牙关的练习,增强软腭的力量,当发元音的时候,软腭应尽量上抬,堵塞鼻腔通道,使气流只能从口腔通过。

同时,还要加强舌前部对字音的牵拉力量,让字音挂于硬腭前部,从口中送出。

为使鼻音减小到最低程度,可多做不带鼻辅音的音节练习,并将手指放于鼻梁两侧进行检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