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生家长会发言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今天,因为孩子们的缘分,我们走进中学,走进了初一4班的教室,欢迎各位家长朋友的到来!很荣幸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也很开心认识大家。
我叫,所教的学科是语文,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班。
从您的孩子跨入中学的大门那一时起,就是我们相识和携手合作,“联合教育”的开始。
因为教育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您的孩子已进入中学阶段,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学生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中学与小学阶段存在的不同1、周围环境变了在小学,由于上课科目少,教师的数量相对也少,教师长时间呆在班中,给予学生的则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
一位教师往往跟一个班走几年,甚至带上六年,各方面管理得比较细致,从而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
而到了中学,教师数量明显增多,班主任工作方式不同,班主任也不像小学一样总能看得到,小学的班主任对学生管得严,指导得细,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中学教师则偏重于“培养”、“引导”、“发展”,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
这就需要学生增强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善于自己管理自己,以适应中学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初入中学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彼此陌生,很难一下子熟悉,他们互不相识,互不了解,彼此之间存在着戒心,甚至猜疑,因而都紧闭心扉,因此,每当下课的时候,学生总爱找各自的小学同学一起玩,形成了自发的小团体。
师生、同学关系的陌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负担, 学生觉得教师离自己很远,从而找不到依靠。
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往往会使人消沉,离群索居,如不及时调整,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2、学科增多。
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两科,学生负担轻,升入初中后突然增加到初一七科、初三八科、初四九科。
如中考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不少初一新生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初中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结果上初中后手足无措,生出种种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
初中与小学相比:科目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作业量大。
中学是人生知识基础的奠定时期,而初中又是整个中学的奠基阶段。
在课堂上,初中生比小学生学习的门类要多,而且每一门学科的内容逐渐趋于专业化,并接近科学体系。
他们面临的学科的常识性知识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
3、教材难度增加,中学比小学教材在难度上有很大的跳跃性,以数学为例,中学教材中每一节课安排的信息量较多,重复少,重在讲普遍规律,而不是在某一道题上下功夫,重在分析数量关系和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题型、习题的编排。
记忆性、重复性知识减少,理解性知识增多。
小学习题基本与例题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题型变化较大,因此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
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4、教学速度加快,小学语文、数学内容较少,每周上8-10节课,中学课本内容增多,几乎增加一倍,但每周只能上5节课,因而教师教学进度必须加快,上课提问学生次数相应减少。
在小学阶段学生放松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努力还能赶得上,而中学有几堂课走神,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则可能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掉队。
5、在学习方法上,中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能够理解基础上记忆,记忆基础上灵活运用。
初中阶段,老师们不再像对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生感到中学老师不如小学老师讲授得那么仔细,学起来吃力,有时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只能囫囵吞枣地咽下去。
随着学科的多样化、深刻化、要求这就特别需要初一新生从小学的依靠老师逐步朝着独立方向发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表现在:不死记结论、公式,要重点掌握其推导过程;不满足于会解题,要穷究为什么这样解;不孤立地学知识,要将各知识点揉成一个整块;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从识记到探究的转变;不局限于课本,还要拓展到课外。
另外,还要合理分配各科学习的时间,有计划,有重点。
初中十分看重自学的学习习惯,没有自学习惯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的。
6、课外作业增多、自主学习增多,下午放学时间延长。
7、分数区别,小学考试的分数和初中考试的分数,是不可能等同而论的,小学生考个90分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初中,有时候,你考个80分也是班级第一,小学常考90多,在初中考不及格也是可能,因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当然分数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一项指标,我们也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要同时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经历。
我校每学期举行三到四次大型考试,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班级介绍本班目前有50位学生,其中女生20位,男生30位。
两三次接触下来之后,我觉得班级学生整体还是比较乖的,表现不错,那天打扫卫生同学们都完成很好,发书也是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同学们井井有条的进行,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我很有信心。
三、共同学习学生手册四、班级管理——学习习惯,行为规范根据班级目前的这种情况,我提出的教育管理原则是倾注真情,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细节,注重个人习惯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习惯化,只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被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1960年陈毅元帅讲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大意是: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
这段话极为深入浅出。
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人的文明道德如何,常常通过日常行为反映出来,常言说得好,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要从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
对于初一新生,学生要养成的卫生习惯(不随手乱丢垃圾,不乱涂乱画,打扫卫生又快又干净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开门关门要轻,爱护公物,不拖拖拉拉等),那么近期班级管理策略就是针对习惯养成,让学生在近一个学期中能改变原先那些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良好的习惯,学习的成绩必然会跟着上来。
初中生的基本学习习惯有:课前准备的习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作业检查与订正的习惯等。
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易出现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考试作弊、不善思考害怕困难等不良习惯。
班级的班训:有责任感富有爱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平日的教育结合两点(语文课和班会课)进行,也欢迎大家能来参加我们的主题班会。
每学期至少两次。
作息时间:早上七点半到校由课代表领着读书,中午到校时间:下午放学时间:以校规为依据,班级内很好执行的同时,有表现好的要加分奖励。
五、与家长探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说的很好,这不仅仅是对在校的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所提出的,做父母的就要终身学习,做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定要去学习。
家庭教育的成败,关健是家长教育。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首先要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做为新时期的父母,我们应该学点新知识,变个新形象。
调查表明,当今孩子理想中的“现代母亲”形象是“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笑容,多给一点空间,有气质,爱学习,像个朋友一样。
而为数不少的父母和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的形象还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
独生子女的惟一性,使我们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尝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
因此,对子女的教育应走出以下四个误区:(一)、丢掉补尝心,找回平常心。
做父母的本应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有平常心,就是让子女快快乐乐地成为自己,成为“平常人”,即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来实现你的原望。
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去成长,完全地发展自我。
(二)、丢掉反常心,找回正常心。
用反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
当父母学会用正常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多有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在于不是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而是总盯着别人的孩子不放。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教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59名。
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三)、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
今天的父母面对孩子那么心急气躁,原因是虚荣。
孩子考试没考好,是让你没面子,批评训斥;孩子有了点成绩或考上了好的学校,是给你添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
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
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
浙江金华某中学生徐力,本来是班中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次考试成绩没进入班里前几名,他的母亲对他多次训斥,甚至大骂他没出息,不如别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