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同步教育信息】二. 重点、难点:1. 重点:试卷结构特点。

2. 难点:阅读材料及其内容。

3. 亮点:与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比较。

三. 分析:1. 把握重点。

试卷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虽没有标题,但明眼人一看便知由“古诗文背诵默写”,“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组成。

默写由原文背诵默写(共4小题)和对原文理解背诵默写(共3个小题),此外另有一题对姓氏笔画多少的排序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对笔画较多的难写的字的笔顺的把握情况。

此题放在这里有点不伦不类、画蛇添足。

阅读由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组成。

初中阶段四大文体都考查到了,从分值上看,只是记叙文占16分,略高于议论文、说明文和文言文。

作文由应用文“祝词”和话题作文组成。

其实和上期那套试卷结构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各有特点。

上期用一至六作大题号贯穿整个试卷,细分也是三部分:一是古诗文背诵默写,二是阅读,阅读分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分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这套试卷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开,第一部分是古诗文默写,第二部分是阅读,也按文言文、现代文(记叙、议论、说明)选材,和上一套不同的是,这套题明确出阅读的文体,使考生答题的方向更清楚。

第三部分是作文。

2. 突破难点文言文阅读也是从新大纲明确的新篇目《三峡》中选取的材料,应该说这是2003年中考文言文选材的一个趋势和亮点,也就是说文言文的选材范围更大了,更新了。

因为这类文章界于课内与课外之间,说是课内,但是刚刚接触;说是课外,是对材料理解不深。

这正是考试选取阅读材料的好角度。

因此,对下面的文章应进入我们复习的视野,引为重视:(1)《宋定伯捉鬼》(2)《伤仲永》(3)《工之侨献琴》(4)《三峡》(5)《记承天寺夜游》(6)《闲情记趣》(7)《五柳先生传》(8)《周处》(9)《送董邵南游河北序》(10)《始得西山宴游记》(11)《上枢密韩太尉书》(12)《送东阳马生序》(13)《与朱元思书》现代文阅读基本确定了记叙、议论、说明三大文体。

记叙文选那些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短小文章,说明文一般选用体现新科技精神的科技说明文章,议论文常选用社会关注、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短文。

选材范围均属考试近期的重要报刊上的时文,或已选入书的时文,而且侧重选一些有名气的作者的文章,比如贾平凹、蒋子龙、毕淑敏、史铁生、赵丽宏、林清玄、刘心武、肖复兴、张抗抗等等,至于冰心、朱自清等一些大家的文章更是入选的重点。

作文,从发展趋势看,淡化文体是一特点,因此,话题作文应运而生,成为命题的亮点。

3. 透视亮点。

这次所选的模拟试卷,无论从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试题设计等,都与河北省中考近年来的试卷极其相似,甚至整个试卷拟设多少题都不差一毫,因此,我们选了这套题,并作为亮点进行分析,真正体现“模拟”的作用。

(1)试卷也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古诗文默写,第二部分是阅读,第三部分是作文。

(2)河北省2001、2002年中考试题共设27题,其中第一部分设2个题,含8个小题。

第二部分共24题,文言文阅读设5个题,现代文阅读设19个题。

第三部分设一个作文题。

说来也巧,这里所选的这套题也设有27个题,其中第一部分除有一题考查笔画笔顺外,其它与河北省中考题完全一样。

第二部分共22题,文言文阅读5题,现代文阅读17题,分给第一、第三两部分各1题。

第三部分共2题,分大、小作文。

虽然有一些小变化,但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或许这是河北省2003年中考的一个暗示。

(3)因试题稍有变动,分值也有所改动。

2001、2002年河北省中考试卷分值分配为:第一部分12分,第二部分58分,第三部分50分,两年相同。

这里所选试卷分值分配为:第一部分12分,第二部分54分,第三部分54分,阅读写作分值相同,第一部分不变。

(4)2001、200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阅读选段(文)材料,课内、课外各两篇,2001年课内文言文《爱莲说》选段,说明文《缩微图书》选段,记叙文、议论文是课外选文。

2002年课内文言文《陋室铭》选段,议论文《俭以养德》选段,记叙文、说明文是课外选文。

这里所选的阅读材料,除文言文是课内的,其余三大文体都是从课外选文,这也是一个亮点,从发展趋势看,200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选文,除文言文外,很有可能都从课外选文。

(5)这里把2001、2002年河北省中考古诗文默写的题和文言文阅读的题提供给大家,可同此套题这两项内容作详细比较,不难看出,命题的思路,拟题的特点都如出一人。

同时把握前两年中考试题,有利于估计2003年命题的取向。

[200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一. 古文知识(12分)1. 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每空1分,共4分)(1)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2)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

(王昌龄《出塞》)2. 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每空1分,共8分)(1)《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

二. 阅读(58分)(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文章作者是宋代哲学家___________。

(1分)4.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2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_____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_5. 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

(2分)6.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002年河北省中考试题]第一部分(1、2题12分)1. 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每空1分,共4分)(1)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2. 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每小题2分,共8分)(1)《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元二使安西》中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4)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26题58分)文言文(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 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

(1分)4. 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2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_______(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_______6.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1年第一部分为“古文知识”,严格讲,这样涵盖很不准确,从考题来分析,第1题4个小题是古诗文原文默写填空,第2小题4个小题为古诗文理解默写填空。

因此,2002年只标明“第一部分”,舍弃“古文知识”,第1小题明确了“根据课文原句填空”,第2小题明确了“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这“要求”就是指“理解”原文的角度。

显然,2002年较2001年的试题要求更准确,具有指向性,变化尽管微小,但却体现了命题者的用意。

文言文阅读选取的材料,都是名家名篇,而且文字短小,寓义深刻,适合中学生自读。

其中第1题都是考查对作者的把握,属文学常识,其余各题的要求、内容、格式,几乎一样,只是个别题换了个位置和说法,比如,2001年第3题:“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002年则是第2题;换了个说法:“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其它都是解释句中加点的词,翻译句子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试卷,无论是文言默写还是文言阅读,与河北近二年中考相关试题几乎完全一样。

古诗文默写的要求、题型除内容外,根本没有变化,也是分设两道题,每题含四个小题,前一题是“根据课文原句填空”,后一题是“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文言文阅读也是文学知识,填写作者、填写文中空缺的语句、解释句中加点的词,翻译句子、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这几项初步形成一个模式,估计2003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考查也大概如此,不会有大的变化。

(6)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材料长短适度,深浅附合中学生阅读水平,题的难易度适中。

题的特点是:适当考查基础知识,重点考查阅读能力、淡化文体知识的考查,但又有所体现。

记叙文阅读材料体现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学生与家长的双边关系,前五道题属常规的阅读题,没有什么特色,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拟题而已,而有新意的是最后一题,提出了“名著阅读”,结合在教材中的文章和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作品,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考查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视野和阅读积累与能力。

(7)作文由应用文“祝词”和话题作文组成,话题作文只有话题要求,没有话题提示。

“种子”这个话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

实写可以写某一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由种、管理到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