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全部了解)木架建筑的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的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木架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南),抬梁式(北)。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住出檐部分的重量。
屋顶形式六页图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重檐盔顶四角攒尖建筑类型(古代穴居、巢居)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的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群以群体组合见长。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建筑与环境处理方法: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文学和风水的手段)———————————————————————————————————————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李春建)唐代618~907(7~9)对应欧洲中世纪前期;拜占庭帝国395~1453(4~15)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又进一步发展(隋唐木楼阁式塔仍为主,但保存下来的唐塔都是砖石塔,有密檐式,楼阁式,单层塔。
西安大雁塔为楼阁式,西安小雁塔为密檐式);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两宋960~1279(10~13)对应中世纪晚期,及哥特式(12~15)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的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实行夜禁和里坊制,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与商业必然要求突破。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座位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如正定兴隆寺。
4建筑装修与色彩又很大发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6园林兴盛。
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代1271~1368藏传佛教内传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
祠庙殿宇采用“减柱法”应对经济凋零木材短缺,因没有科学依据而失败。
明代1368~1644(14~17)对应文艺复兴时期15~16建筑特点: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性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是江南一带。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家具在明代达到顶峰。
风水术到明代已达到极盛期。
清代1636~1911(17~20)对应巴洛克17;古典主义17下半叶;直至现代主义运动前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极盛期。
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于装修设计水平。
“样式雷”,图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5建筑艺术仍有所创新。
水湿压弯法;对接包镶法。
———————————————————————————————————————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又城与郭的位置。
城市保护国君,郭是看管人民。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翁城”。
城墙每个一定间距,设墩台称故台或“”,此外还有窝铺,城垛(垛口,雉堞,女墙)战棚等。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夏商起就总结和确立了这一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布置经验,沿用至今,为适应各地不同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是也是因地制宜的。
里坊制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百度)第二节汉至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中国古代都城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
原因是经济中心东移。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黄泉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属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治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官邸以及相应的市政设施,最后才是一般的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汉长安,城市布局不规则。
唐长安,59页以隋大兴为基础,高颖和宇文恺负责。
为解决用水,开广通渠,东南角作芙蓉苑。
至唐因宫殿东北角移至大明宫,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城市中心偏东为其特点。
有东西两市,街坊大小不一,庙宇很多,但道路皆为土路,唯有宰相到宫殿有“沙堤”,街景单调,里市制也束缚着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排水运输不便。
明清北京65页以元大都改建,较大都南移。
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
明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
北京城布局以皇城为中心。
位于南北中轴线上。
北京紫禁城位于全城中心。
北京全城有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
北京道路以两条南北道路为主,一从崇文门起,另一从宣武门起,东西交通不便。
第三节地方城市建设明清西安76页平原地带城市力求方整,长方居多,道路宽敞笔直,做十字或丁字布置,长安即为一例。
古城苏州77页图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
第二节住宅构筑类型83——91页图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汉已成熟,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多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
2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用于潮湿山区或水域,构件有榫卯和企口。
汉代已很盛行。
3木构井干式:东北、云南林区。
4砖墙承重式:山西、河北、河南、陕西5碉楼: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6土楼:福建、广东、赣南7窑洞: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8阿以旺:新疆南部9毡包:内蒙古、新疆北京四合院,图93页北方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
大门分屋宇式与墙垣式两种。
前者等级高。
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顶。
墙厚重,对外不开放,朝内庭院面采光,故院内噪声低、风沙少。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1,茅茨士阶的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3,雄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唐大明宫明清北京宫殿P113-116 图114,115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760米,南北960米。
周围有护城河。
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建筑处理上,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屋顶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
午门、太和殿重檐庑殿;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重檐歇山;其余相应降低级别。
建筑色彩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第二节坛庙坛庙有三类:一,祭祀自然神社稷坛祭土地之神;先农坛,皇帝祭神农和行籍田礼之处;五月,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渎是水神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施令等。
是朝廷举行的最高级的祀典和朝会场所。
汉长安,名堂辟雍,早期大型建筑遗存二,祭祀先祖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北京太庙太原晋祠三,先贤庙曲阜孔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北京天坛P122坛庙建筑的登峰造极之作。
圜丘、祈年殿第三节陵墓唐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之陵,墓室藏于梁山之中,利用双峰为墓前双厥,使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
明十三陵图139开曲折自然式神道先河。
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
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
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