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网络:考情分析: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力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常以选择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常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题目的综合性较强。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功和功率的计算,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知识的综合应用重点知识梳理: 一、功1.做功的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2.功的物理意义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公式 W =Fl cos_α(1)α是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l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2)该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4.功的正负(1)当0≤α<π2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2)当π2<α≤π时,W <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3)当α=π2时,W =0,力对物体不做功.通晓两类力做功特点(1)重力、弹簧弹力和电场力都属于“保守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仅由作用对象的初、末位置(即位移)决定。
(2)摩擦力属于“耗散力”,做功与路径有关。
二、功率1.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2.公式:(1)P =Wt ,P 为时间t 内的物体做功的快慢.(2)P =Fv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3.对公式P =Fv 的几点认识:(1)公式P =Fv 适用于力F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2)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3)当力F 和速度v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将力F 分解或者将速度v 分解. 4.额定功率:机械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5.实际功率:机械实际工作时的功率,要求不能大于额定功率. 三、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公式:E k =12mv 2.3.物理意义:动能是状态量,是标量(选填“矢量”或“标量”),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方向无关.4.单位:焦耳,1J =1N·m =1kg·m 2/s 2.5.动能的相对性:由于速度具有相对性,所以动能也具有相对性.6.动能的变化:物体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即ΔE k =12mv 22-12mv 12.四、动能定理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1)W =ΔE k . (2)W =E k2-E k1. (3)W =12mv 22-12mv 12.3.物理意义:合外力做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4.适用条件(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 【名师提醒】一对平衡力做功绝对值肯定相等;一对相互作用力做功的绝对值不一定相等,可以同为正或同为负,也可以一个做功一个不做功,可以一正一负绝对值不一定相等---因为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同的物体位移不一定相等。
典型例题剖析:考点一:功和功率的理解与计算【典型例题1】一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水平推力F 的作用,力F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物块的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0 s 后的v -t 图像没有画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6 NB .物块的质量为1 kgC .物块在0~10 s 内克服摩擦力做功为50 JD .物块在10~15 s 内的位移为6.25 m 【答案】 D【变式训练1】(多选)(2017·淮安模拟)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 ,悬线长度为L ,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
设在摆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大小F 阻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做功为mgLB .悬线的拉力做功为0C .空气阻力做功为-mgLD .空气阻力做功为-12F 阻πL【答案】 ABD【解析】 摆球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为mgL ,A 正确;悬线的拉力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故做功为0,B 正确;空气阻力的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反,故做功为-F 阻·12πL ,C 错误,D 正确。
【变式训练2】 (多选)如图所示,n 个完全相同、边长足够小且互不粘连的小方块依次排列,总长度为l ,总质量为M ,它们一起以速度v 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动,某时刻开始滑上粗糙水平面。
小方块与粗糙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小方块恰能完全进入粗糙水平面,则摩擦力对所有小方块所做功的大小为( )A.12Mv 2 B .Mv 2 C.12μMgl D .μMgl 【答案】 AC【变式训练3】(2017·常州检测)质量为2 kg 的物体做直线运动,沿此直线作用于物体的外力与位移的关系如图所示,若物体的初速度为3 m/s ,则其末速度为( )A .5 m/s B.23 m/s C. 5 m/s D.35 m/s 【答案】 B【解析】 F -x 图像与x 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外力所做的功,由题图可知:W =(2×2+4×4-3×2) J =14 J ,根据动能定理得:W =12mv 2-12mv 02,解得:v =23 m/s ,故B 正确。
【典型例题2】(2017·盐城模拟)如图所示,小物块甲从竖直固定的14光滑圆弧轨道顶端由静止滑下,轨道半径为R ,圆弧底端切线水平。
小物块乙从高为R 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两物块到达底端时速度相同B .两物块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重力做功相同C .两物块到达底端时动能相同D .两物块到达底端时,乙的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大于甲的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 【答案】 D【变式训练4】 (2017·泰州模拟)把A 、B 两相同小球在离地面同一高度处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v 0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小球落地时速度相同B .两小球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C .从开始运动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的功相同D .从开始运动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 【答案】 C【名师提醒】 1.功的计算力的特点 计算方法 恒力的功单个恒力W =Fl cos α合力为恒力1.先求合力,再求W =F 合l2.W =W 1+W 2+…变力的功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沿轨迹切线方向(耗散力)力的大小跟路程的乘积 力与位移成线性变化(随位移均匀变化的力)W =F l cos θ(平均力) 已知F -l 图象 功的大小等于“面积” 一般变力动能定理2.功率的计算(1)P =Wt,适用于计算平均功率;(2)P =Fv cos θ,若v 为瞬时速度,P 为瞬时功率,若v 为平均速度,P 为平均功率. 考点二:机车启动问题【典型例题3】(2017·衡水月考)如图甲所示,在水平路段AB 上有一质量为2×103 kg 的汽车(可视为质点),正以10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汽车前方的水平路段BC 较粗糙,汽车通过整个ABC 路段的v -t 图像如图乙所示(在t =15 s 处水平虚线与曲线相切),运动过程中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保持20 kW 不变,假设汽车在两个路段上受到的阻力(含地面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各自有恒定的大小。
求:(1)汽车在AB 路段上运动时所受阻力f 1的大小。
(2)汽车刚好开过B 点时加速度a 的大小。
(3)BC 路段的长度。
【答案】 (1)2 000 N (2)1 m/s 2 (3)68.75 m【变式训练5】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7所示。
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 恒定不变。
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 )【答案】 A【解析】 由P -t 图像知:0~t 1内汽车以恒定功率P 1行驶,t 1~t 2内汽车以恒定功率P 2行驶。
设汽车所受牵引力为F ,则由P =Fv 得,当v 增加时,F 减小,由a =F -fm 知a 减小,又因速度不可能突变,所以选项B 、C 、D 错误,选项A 正确。
【名师提醒】1.两种启动方式的比较两种方式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P -t 图像和v -t 图像O A 段过程分析v ↑⇒F =Pv ↓⇒a =F -F 阻m ↓a =F -F 阻m不变⇒F 不变⇒v ↑P =Fv ↑直到P 额=Fv 1运动性质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维持时间t 0=v 1aAB 段 过程分析 F =F 阻⇒a =0⇒v m =PF 阻v ↑⇒F =P 额v ↓⇒a =F -F 阻m ↓运动性质以v m 匀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BC 段 无F =F 阻⇒a =0⇒以v m =P 额F 阻匀速运动 2.三个重要关系式(1)无论哪种启动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 =PF 阻。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匀加速过程结束后功率最大,速度不是最大,即v =P F <v m =PF 阻。
(3)机车以恒定功率运行时,牵引力做的功W =Pt ,由动能定理得Pt -F 阻x =ΔE k ,此式经常用于求解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过程的位移或速度。
考点三:动能定理的应用【典型例题4】我国将于2022年举办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
如图所示,质量m =60 kg 的运动员从长直助滑道AB 的A 处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3.6 m/s 2匀加速滑下,到达助滑道末端B 时速度v B =24 m/s ,A 与B 的竖直高度差H =48 m 。
为了改变运动员的运动方向,在助滑道与起跳台之间用一段弯曲滑道衔接,其中最低点C 处附近是一段以O 为圆心的圆弧。
助滑道末端B 与滑道最低点C 的高度差h =5 m ,运动员在B 、C 间运动时阻力做功W =-1 530 J ,取g =10 m/s 2。
(1)求运动员在AB 段下滑时受到阻力F f 的大小;(2)若运动员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其所受重力的6倍,则C 点所在圆弧的半径R 至少应为多大。
【答案】:(1)144 N (2)12.5 m【变式训练6】(多选)(2017·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 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沿足够长的斜面每次以不变的初速率v 0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 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 2,根据图像可求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 .物体的初速率v 0=3 m/sB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75C .取不同的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x 的最小值x min =1.44 mD .当某次θ=30°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将沿斜面下滑 【答案】 BC【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当倾角θ=0时,位移为2.40 m ,而当倾角为90°时,位移为1.80 m ,则由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可得v 0=2gh =2×10×1.80 m/s =6 m/s ,故A 错误;当倾角为0时,由动能定理可得-μmgx =0-12mv 02,解得μ=0.75,故B 正确;取不同的倾角θ,由动能定理得-mgx sin θ-μmgx cos θ=0-12mv 02,解得x =v 022g sin θ+μcos θ=362×10×⎝⎛⎭⎫sin θ+34cos θ m =3625×sin θ+α m ,当θ+α=90°时位移最小,x min=1.44 m ,故C 正确;若θ=30°时,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为mg sin 30°=12mg ,摩擦力F f =μmg cos 30°=338mg ,又因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故物体达到最高点后,不会沿斜面下滑,故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