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灾害的定义:所谓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生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的三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灾害的分类(按成因):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2、灾害分类的意义(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灾害学内容:包括灾害运动学、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预测学、灾害防治对策学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地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1999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主题:防治地质灾害地震: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围较大,而破坏程度较小。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M,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P 波)、横波(S 波)。

面波包含(瑞雷波<R 波>和洛夫波)纵波最快,横波次之,而面波最慢,横波破坏性最强地震集中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1>多(地震多,频度高),大(强度大),广(分布广),浅(震源浅)。

<2>时、空分布不均匀,强度不均匀。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3种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田注水地震等。

活动断层根据上下两盘相对运动方式可分为走滑型、正断型和逆冲型。

走滑型活动断层为两盘沿平行走向滑动,正断型活动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逆冲型是地震发生在两个地块平行边界,或一个地块相对另一个下落的断面上。

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原因:<1>水的重量增大基岩载荷。

<2>水对地层和断裂的物理化学作用。

我国的地震预报思路:(1)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

(2)源兆和场兆的思想。

(3)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相结合的思想。

(4)“块、带、源、场、兆、触、震”协同的思想。

抗震设防的水准:(1)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要修理仍可使用。

(2)第二水准,。

相当于。

,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3)第三水准,。

高于。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建筑设防标准: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仓库、人员较少辅助建筑。

地震中地表的破坏(1)地裂缝。

(2)喷砂冒水。

(3)地表下沉。

(4)河岸、陡坡滑坡。

海啸:海啸是由突然发生的地壳运动导致一波或是一波接一波的海水移位现象。

预防措施: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工程抗震。

非工程性措施,包括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做好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建立地震灾害保险制度。

滑坡,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沿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做整体性下滑的现象。

滑坡成因:内因,地质结构地形地貌造成岩体滑动力超过抗滑力;外因,降雨、地震、冲刷等。

滑坡的整治措施:减重、反压、排水、抗滑挡土墙。

滑坡地域分布:我国第一第二过渡带。

崩塌,巨大的主体或岩层,因长期经受风化侵蚀或震动作用脱离母体,在自重的支配下,突然而猛烈地从高陡处滚翻倒低的地方,成为崩塌。

成因: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是内因;大气降雨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为外因。

分布:西南,黄土高原(也可与滑坡相同)崩塌防治:1遮挡,2拦截,3支挡,4护墙、护坡,5镶补沟缝,6刷坡(削坡)。

崩塌和滑坡的区别(1)斜坡角度不同,崩塌大于50°而滑坡小于50°。

(2)运动本质不同,崩塌是倾倒、坠落,滑坡是剪切滑动。

(3)运动现象不同,崩塌物常成锥形零乱堆积于山坡脚,而滑坡物常具有良好外部形状和整体性,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4)运动结果不同,崩塌是完全脱离母体,滑坡很少完全脱离母体,多数总有残留。

(5)运动体表面现象不同,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不见裂缝分布;滑坡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纵横裂缝。

泥石流按所夹带泥石成分可分为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按水流形态和泥沙量分为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形成条件:客观:陡峻的便于集水、堆积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

人为:开荒,陡坡耕作过度放牧水库溃决,渠水渗漏不合理开挖不合理弃土、弃渣、采石分布:第一第二过渡带。

特点:季节性,夜发性,齐发性,脉动性。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关系:易发生区域一样,而泥石流爆发多了一项水源条件;崩塌和滑坡的物质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来源;滑坡和崩塌在运动过程中常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促发因素类似。

泥石流防治:(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1蓄水、引水工程;2支挡工程3拦挡泥石流4排导泥石流5储淤工程。

地面沉降危害:海潮越堤上岸,地面积水,海平面相对上升使陆地较少,毁灭城市。

气象灾害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①太阳辐射能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②地球绕轴自传作用③海陆分布与洋流的影响④地形的影响气象灾害包括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

天气灾害指一次天气过程造成的灾害。

气候灾害指气候异常造成的灾害。

气象灾害灾害链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分类: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风雹,冷冻,连阴雨其他。

气象灾害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

热带气旋灾害:代表,台风。

致灾因子:狂风,风巨浪、暴潮,暴雨。

多发月份:洪涝即:洪水和雨涝。

热带气旋灾害的概念:热带气旋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做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

它围绕自己中心旋转的同时不断向前移动,其形状像旋转的陀螺边行边转。

四个等级: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6~7级称作亚热带低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8~9级称作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10~11级称作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大于等于12级称作台风。

热带气旋灾害的防御:①修筑海塘②绿化造林③按抗风标准设计建筑物强度④重视并加强热带气旋预报⑤做好防御热带气旋各种准备⑥海上船只防御热带气旋干旱灾害的防御①南水北调②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③植被建设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工程、堤防工程等②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护岸工程、整治建筑物、河道整治工程等③分洪工程,包括进洪设施、分洪道、滞洪区④非工程措施,包括提高对洪水的适应能力、改变损失分担形式防洪减灾:防洪工程(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分洪,非工程性措施。

龙卷风灾害:致灾因子:异常强风、极端低压、强烈上升气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环境灾害全球性环境灾害、区域性环境灾害、局域性环境灾害。

大气污染:污染源:自然和人类:生活、工业和交通运输污染物:颗粒悬浮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酸雨:PH<5.6,与硫、氮、氯的化合物和基团有关温室气体:CO2、CH4、CFCS(氯氟烃)臭氧层空洞:氯氟烃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水体污染: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水污染物之一有毒无机物:氰化物(CN)、砷(As)、汞(Hg)、镉(Cd)、铬(Cr)、铅(Pb)赤潮、水华——含氮、磷的无机物认为污染大致可分为三类: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3.2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危害较严重的主要有一下几种: 1.颗粒悬浮物2.硫氧化物3.氮氧化物4.碳氧化物 3.3大气结构分层:按照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

(臭氧层处于平流层)三.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与大气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大气稳定性又与气温随高度分布情况有关。

3.4大气污染防治:1.合理布局、全面规划2.严格环境管理(1)改变燃料构成,改进燃烧设备和燃烧技术。

(2)采用和推广不产生或者少产生污染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革生产工艺过程,严格工艺操作方法,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降低到最低程度。

(3)设计和选用行之有效的工程治理技术,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使之不超过当地污染物的允许浓度和环境容量。

(4)绿化造林、发展植物净化。

典型灾害: 1.酸雨:pH<5.6的降水。

酸雨具有异域影响效应,产生酸雨的空气污染物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能是远方或者其他地区迁移来的。

酸雨问题直接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关,控制和减少这类污染气体源的排放是最有效的手段。

针对我国能源污染特点,还可以提出以下措施:(1)调整工业布局,对污染大户企业施以“关停并转治迁”的改造手段;(2)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杜绝能源浪费和减少燃料单耗;(3)加强环境监测,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响应的标准和规范。

3.36 温室气体:CO2,CH4,CFCs,(主要)臭氧层中的臭氧消除反应:初级光化学反应式(O2+hv→2O,O3+hv→O2+O)次级光化学反应式(O+O2+M→O3+M,O+O3→2O2)氯氟烃及对其破坏臭氧作用的防治(主要自己看):ODP定义:单位质量物种引起的O3消耗与单位质量CFC—11引起的O3的损耗之比。

水体污染及其污染源:1. 工业废水(点污染源) 2. 生活污水(点污染源) 3. 农业排水(面污染源:没有固定的排放管道)有毒害作用的无机物(国际公认的6大毒性物质): 1. 氰化物 2.砷 3.汞 4.镉 5.铬 6.铅无毒有机污染物(多属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自然生成德有机物):这种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友主要是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所以,一般都采用没升消耗氧的数量表示水中耗氧有机物含量的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