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有些同学的出题题目一样,所以答案有几种,同学们自行参考)1、芝诺的“飞矢不动”答案一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
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
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
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答案二: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悖论中的一个。
(2分)运动实际上是一系列静止的总和。
(3分)2、奴斯答案: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术语。
一般译为“理性”﹑“心灵”。
最初是指感知﹑认识﹑理解事物的东西,它是世界的灵魂和内在本性﹐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和前提。
3、皮浪猪有一次在海上遇到风浪,别人都惊慌失措,皮浪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猪说,这才是这人应有的不动心的状态。
(3分)“不动心”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2分)4 中世纪哲学答案一:欧洲5~15世纪的哲学。
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
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答案二:欧洲5~15世纪的哲学。
(1分)基督教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1分)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
(1分)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2分)5、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
其依靠抽象形象,从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并且是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是与真”和“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问题的人,著有《论自然》。
6、亚里士多德答案:①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雅典创办了逍遥学派。
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③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答案一: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形式因指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目的因指事物变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在目的;质料因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动力因指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答案二:亚里士多德认为,导致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有四种:(1)形式因: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2)目的因:事物变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在目的(3)质料因:构成事物的材料(4)动力因: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它们是存在于一切实在的领域中的第一原理,是构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基本思想的要素。
8、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其代表作品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用人类学》等。
所提的重要命题有“人为自然立法”“科学知识=先验+经验”等。
9、康德的三大批判答案: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
(1)“纯粹理性批判”,讨论:我们能知道什么?(2)“实践理性批判”,涉及伦理学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3)“判断力批判”,讨论: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10、培根的四假相说答案:四假相说包括:①第一“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①第二“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②第三“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
③第四“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11.《新工具》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近代归纳逻辑的基础。
它阐明的经验认识原则,开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先河。
它的分析方法为近代实验科学开辟了道路,但也带来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局限性。
12. 柏拉图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在雅典建立了他的雅典学园。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13、柏拉图的三个快乐的等级答案:柏拉图主张快乐的三个等级:肉欲的快乐,他认为这是最低等的;情感的快乐,它属于中间的等级;理念的快乐,它是精神上的,具有最高的价值,因为它们与上帝的性质相符合。
14、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柏拉图式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是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的暂时变动等特征。
15、柏拉图的“认识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所组成,人类感官所接触的现实是理念的影子。
他同时认为人的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潜在人的灵魂中,即理念世界中。
所以人们对概念的学习、对现实的认知都是回忆、再现理念世界的过程。
16、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17.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将现象和本质、外在和内在加以区分,并认为人们无法越过主客之间的屏障而达到实在和客体。
而反本质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放弃作出这样的区分18、智者学派是古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且能言善辩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1分)基本思想:相对主义与怀疑论(1分)、素朴辩证法(1分)、对神的怀疑和否定(1分)、约定论的社会历史观(1分)。
[题目来源:老师课上所讲]19、贝克莱问题心灵以外的世界存在吗?有一个独立的物质世界吗?(2分)体现了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即观念的集合)的观点。
(3分)20、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
(3分)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其自我发展经历了逻辑、精神、自然三个阶段。
(2分)21、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超人指的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成为超人哲学。
尼采理论的出发点强调“重估一切价值”,所以尼采的超人可以看作基督教中上帝或传统理性派哲学绝对理性概念的替代物,将其作为避免19世纪虚无主义促使人类堕落或退化的力量。
22、《忏悔录》作者奥古斯丁。
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全书分为十三册,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二、简答1、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答案:①赫拉克利特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这个哲学命题体现了变化的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②但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普洛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意思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就是不存在的。
②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以人的感觉为准。
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③这个命题集中代表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错误观点,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是它触及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表明了人类认识的进步。
3、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本原”答案一:泰勒斯用物质性的“水”作为世界的本原。
这一命题有三层意思。
①物质性的水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②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他们统一于水;③万物来源于水最终又复归于水,万物只是水的变化形态,水自身才是永恒长存的本体。
答案二:社会地理环境,世界就如漂浮在水面上的大船,水支撑世界,漂浮物不是本原。
水作为本原是不变的常存的。
万物生成于水,水滋润万物,水是本原,不依赖于他物,而被他物所依赖,是根据。
答案三:(1)社会地理环境,古希腊人发现世界就如漂浮在水面上的大船,水支撑世界,漂浮物不是本原。
(2)万物来源于水,水是本原,不依赖于他物,而被他物所依赖,是根据。
(3)水作为本原是不变的,长存的。
4、四假相说答案:培根为揭示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它深刻的解释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假相说包括:①“种族假相”,是一种植于人类本性之中,人所共有的一种假相。
人们往往以人的感觉和理性为尺度,而不按自然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②“洞穴假相”,由于每个人在环境、教育、性格、爱好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把自己的个性渗透到事物中,从而歪曲事物的真相。
③“市场假相”,指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的不确定和概念的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
④“剧场假相”,是指人们不加批判的盲目顺从权威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和哲学和科学原理、体系从而形成的错误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5.请简要解释“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说“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
以无知揭示无知,千万不要以智者自居(自己总比别人强)。
有限的已知与无限的未知,唯一知道的是自己的无知是一种不可知论。
6. 叔本华为什么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同时,叔本华认为自在之物只能是意志本事。
7、叔本华的“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叔本华觉得痛苦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企图给自己去设定某种目的和理想,并企图通过认知來使之实现的过程,因为这些目的和理想都受人的意志的支配,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后者本身就意味着痛苦。
无聊源于欲望满足后的空虚,痛苦源于追求,二者都受意志控制,意志越强,自由和道德越少,越难以幸福。
8. 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除了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表象主义等的批判外,还有什么重要特点?第一,进一步超越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的对立。
第二,否定哲学在各种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取消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第三,崇尚不确定性、相对性、描述性。
第四,以教化哲学代替系统哲学。
第五,后哲学与新解释学。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称它为新解释学。
他认为哲学的基本活动是对话、沟通,其任务是促进不同的文化、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在不同学科之间从事调停。
他的新解释学根就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对传统理论加以解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