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检测技术与其应用

免疫学检测技术与其应用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高度特异性: 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CDR的互补结合是抗原-抗
体反应的化学本质。
2、表面化学基团的可逆性 抗原与相应抗体除空间构型具有互补性外,
两者主要是通过分子表面的氢键、疏水键、静 电和范德华力非共价结合。
亲合力(avidity): 指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
该法所获细胞纯度高(93%-99%),活细胞率>95%,比流式细 胞术省时、费用低,操作简单。
3、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分离法:
是借助荧光激活细胞分类仪(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将荧光 抗体标记的细胞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和分类的技术。
粒后,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反应出现的凝集现象。
应用 抗链“O”试验(ASO)—RA)
速率散射比浊/免疫比浊
2、沉淀反应
单向琼脂扩散 琼脂扩散
双向琼脂扩散 对流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技术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single agar diffusion)
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通常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
3.酸碱度 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pH值在6-8之间。
pH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抗原或抗体的理化性 状,影响试验的可靠性。
三、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的性质、参与反应的成分和反应呈现的结果, 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四类: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免疫标记技术
mononuclear cells,PBMC)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 细胞,它们是免疫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细胞。
常用的分离方法: 葡聚糖-泛影葡胺(又称淋巴细胞分离液)密
度梯度离心法。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1、免疫吸附分离法(洗淘法):
将已知抗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抗体包被聚苯乙烯培养板,加入淋 巴细胞悬液,使表达相应表面标志的淋巴细胞结合在培养板上,洗脱 后即可获得具有相应表面标志的淋巴细胞。
直接凝集:玻片法、试管法 间接乳胶凝集:ASO试验、RF试验
(一)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 间接血球凝集: Coombs试验:直接法、间接法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免疫妊娠试验
(一)凝集反应:
概念: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 可见的凝集现象。
类型:
1、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免疫层析技术 — 金标免疫层析法
第三节 免疫细胞的检测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1.玻璃粘附分离法 2.尼龙毛分离法 3.E花结分离法 4.免疫吸附分离法(洗淘法) 5.免疫磁珠分离法(IMB法) 6.流式细胞术分离法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例 用抗CD4抗体包被聚苯乙烯培养板,可将CD4+T细胞与 CD8+T细胞相分离。
2、免疫磁珠(immune magnetic bead,IMB)分离法:
免疫磁珠由抗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抗体与磁性微珠交联结合组成。
将免疫磁珠加入细胞悬液中后,可使表达相应表面标志的淋巴细 胞与之结合。然后,在磁场作用下,结合相应淋巴细胞的免疫磁珠吸 附在靠近磁铁的管壁上。弃去悬液中游离的细胞,将免疫磁珠结合的 细胞分离,即可获得具有某种表面标志的淋巴细胞。
的结合强度
3、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者比例合适,可出 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物;
若比例不合适,即抗原或抗体过剩时,可 形成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种小分子复 合物多呈游离状态,不能为肉眼所见。
4、抗原-抗体反应的两个阶段
①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数秒钟至几分钟内完成。 ② 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定量试验;敏感性较高。
应用: 测定血清中IgG、IgM、IgA等含
量和C3、C4等补体含量
单项琼脂扩散试验:
定量测定血清中IgG、M、A和单一补体含量 方法与原理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double agar diffusion )
应用(1)定性试验:①鉴定可溶性抗原和抗体。 ②分析复杂抗原成分和抗体
(2)半定量试验:免疫血清稀释后进行的血清 效价测定。
4火箭电泳(rocket electrophoresis) 又称电泳免疫扩散
优点:敏感性同单扩散;所需时间短。 应用:快速测定标本中可溶性抗原的含量。
3、免疫标记技术
酶免疫测定法:ELISA 免疫测定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酶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电镜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 — Western blotting法
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大纲
掌握 熟悉 了解
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体外反应的类型。
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免疫细胞的分离技术; 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 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检测原则
特点: 1.高度特异性 2.表面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结合 3.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 4.抗原抗体反应的两个阶段: 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 2)可见反应阶段
概念: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检测方法: (1)玻片法: 特点 定性试验; 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本法简捷快速;
(2)试管法: 特点 半定量试验;
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
应用 肥达反应——伤寒或副伤寒; 外斐氏反应——立克次体病 瑞特反应——布氏菌病
2、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概念:将已知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免疫无关的载体颗粒结合形成致敏颗
特点:所需时间较长,从数分钟、数小时到 数日不等,且受电解质、温度和酸碱度等因 素影响。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电解质:
在电解质作用下,抗原-抗体复合物失 去较多负电荷,使彼此连接出现肉眼可见的 凝集或沉淀现象。
试验中常用0.85%的NaCl溶液作为 稀释液,提供适当浓度的电解质。
2.温度 提高浓度可增加抗原与抗体分子碰撞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