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 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 的觉醒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林庚《盛唐气象》(1958)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701 李白 762
开唐元玄宗天 宝
712 杜甫 770
开元七年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宝元年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三年 《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四年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开元二十四年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宝七年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天宝十四年 《自京赴奉先咏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宝十五年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上元二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汉代的经学,一失于迷信的谶纬,二失于繁琐的家法,只以师传只 说为是,三者的共性是拘泥,是僵化、是教条。重才轻德的曹操公开抛 弃儒家伦理,使儒家日趋式微。在大动乱的年代,经学化的儒家作为一 种社会规范,既不能成为治国安邦的方略、也不能成为功名利禄的捷径 ,更不能成为消灾避祸的屏障,人民纷纷探寻代替它的东西,道教、佛 教的兴旺是一个方面,玄学的出现是另一个方面。
——樊树志《国史概要》
魏晋南北朝文化结构呈现出多元激荡的态势,然而, 文化不仅具有排他性,而且还具有整合性。所谓整合性, 即以不同群体意识与价值观念为内核的不同文化,在相互 冲突和颉颃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化,逐渐趋于一体化。 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终至推出气度恢弘,史诗般 壮丽的隋唐文化时代。
传神
《 女
史
箴
图
》
摹
本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1.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2. 思考这一时期为何会取得如此高的文化成就?对隋唐文化有何影响?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1.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2. 思考这一时期为何会取得如此高的文化成就?对隋唐文化有何影响?
三: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成就
1. 概括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成就 2. 思考何谓“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 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的时 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 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 点是朝气蓬勃,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开元盛世培养起了诗人的信心和崇高理想, 而天宝时 事的急遽转折, 使得抱负成空。但包括杜甫在内的众多文 士没有消沉,他们仍然在矛盾的现实中充满理想, 希望有 所作为, 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盛世蕴藏在诗人心 中的力量。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1.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甲 金 篆隶 骨 文 书书
——韩愈《论佛骨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 废疾者有养也。
——韩愈《原道》
韩愈在《原道》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 佛老的“道”。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 谓德。”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 “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 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樊树志《国史概要》
冯友兰称玄学为: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魏晋年间,统治者披着纲常名教的外衣,政治残杀却非常频繁。士人试 图用“自然无为”消解虚伪。名教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主题。老子崇尚无 为鄙弃有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正始玄学”代表王弼则把二者的关系解 释为本末、体用,提出“名教本于自然”。认为统治者不识自然无为为本,反而 着眼于刑名礼教,导致名教异化背离自然之道,导致混乱纷起,只有无为而 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名教的功能,实现社会理想和谐。
——樊树志《国史大纲》
隋唐之际国家重归统一,比前代有更开放的文化格局。隋唐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释、道于碰撞中有趋同倾向,合流的态势较为 明显。北朝到唐初,出现了几位融合佛道学说的儒学家。如颜之推将儒 学的五常与佛教的五戒相比附,认为儒佛“内外两教,本为一体”。
——曹顺庆等编《中华文化概论》
——翟文明主编《中国全史》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 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 儒”的思想历程。
(明)丁云鹏《三教图》(不能用于唐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之 一”变为“百家唯一”,从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西 汉中期,以儒家独尊为内核、以经学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 定型,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从两汉到隋唐,中国文化 又从一统走向多元。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玄学崛起, 又有道教创制,佛教发展,从而形成二学(儒学、玄学)、 二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荡。
——梁桂芳《杜甫与盛唐气象》
盛世:投身于政治的热情,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强烈的 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 转衰:飞扬高昂的人生意气,敏锐的洞察力,抨击黑暗现 实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 不仅呈现在诗歌里 , 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 狂放不羁,是激情的自然流露。李硕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 : “ 露 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 挥笔如流星。” 颜真卿的 楷书在庄重严整之中透露出凛然而不可犯的气势。吴道子的绘 画轰动长安,他在兴善寺绘画时,“立笔挥扫 , 势若风旋 , 人皆 谓之神助 ” 董庭兰善弹胡茄 , 李顽在诗里描写他的音乐所产生 的效果 : “川为净其波 , 鸟亦罢其鸣。” 公孙大娘善舞剑 器 , 当 她舞蹈时 ,“观者如山色沮丧 , 天地为之久低昂 ” 这些艺术家的 出现 , 以及他们有若神助的艺术创作活动 , 也同样反映了盛唐 那个时代的气象。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 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况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 令入宫禁?
魏晋名士的批判武器是道家的“无”,即自然主义,反映在文学上 的建安文风,尚清峻,崇通脱。清峻即文章简约、立意严明,通脱 即随心所欲、自然成篇。文尚情随顾忌就少,显然是重自然、轻名 教的一种表现。东晋画师顾恺之不仅善写丹青,而且擅长画论,尤 妙人物肖像,其神来之笔在于画龙点睛,反映了绘画中包含的哲学 思辨,即末与本、形与神的辩证思维。书圣王羲之的行、草把书法 艺术推向高峰,一扫汉隶沉稳、厚重的呆板笔法——这种笔法适应 了儒家拘守家法的需要。王羲之崇尚老子的自然主义,庄子的达观 通脱,使书法艺术解脱了礼法的束缚,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 媚矫健的风格,遒劲温婉,舒展自如,可谓得自然之精灵,融巧思 之堂奥,他的《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绝非偶然。
韩愈重新定义儒家精神,确立儒家传承谱系-“发明道统”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 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 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