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课程功能】,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课程特色】,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经济学说史课程大纲【课程功能】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内容介绍】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课程特色】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
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
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
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
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出说明主要经济学范畴或概念的演变,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记住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本课程也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与阅读书目,并介绍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一、课程简况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的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本科生开设,为专业必修课。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并把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理解并弄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并掌握图形分析、实例分析以及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所学习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门确定的财经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经济学专业(含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其他所有本科专业,另有MBA,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专科生也开设此课。
二、西北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历史沿革西北大学很早就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并把西方经济学做为专业基础课和重点建设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大学各专业就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最早由李瑞芝教授开设,此后邹东涛、赵增耀、杨小卿都讲授过西方经济学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西方经济学分化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为两学期开设,形成了以王忠民教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李树民、杨小卿、赵增耀、王小龙、范王榜、林建华都成为该课程的教学人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员的流动和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任保平教授、常云昆教授、李树民教授、严汉平教授、范王榜副教授、杨小卿副教授、宋宇副教授、郭俊华副教授、林建华博士、岳丽萍博士都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讲教师,形成了以任保平教授为首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课程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建设,1998年西方经济学成为国家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核心课程,2004年成为西北大学精品课程和陕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成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7年成为“教育部理论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核心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2008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又进一步开设了《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前沿专题》,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形成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这些专业的课程采用双语课教学。
在教学层次上,随着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取得,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层次进一步完善,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依次开设了初级西方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和高级西方经济学。
并针对经济学基地班的特点,在一年级开设初级西方经济学,到三年级开设《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层次进一步得到完善。
三、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目前建设情况1.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配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开设双语课《西方经济学前沿专题》、《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在教学内容上,将学生引到经济学理论的前沿,并经过名著导读加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2.教材建设方面:《西方经济学》教材过去一直使用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2004年“西方经济学”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以后,全院8个专业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课程全部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21世纪教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黄亚钧主编)]。
与此同时,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杨小卿、范王榜等又组织编写了一套教材,常云昆教授、冯涛教授、任保平教授又主编或参编了陕西省21世纪〈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
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任保平教授和宋宇副教授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在全院统一使用。
3.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西方经济学教学队伍目前共有教师10人。
其中5人分别给全院8个专业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硕士学位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
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2人,40-50岁4人,30-40岁之内有4人。
从学缘结构来看,目前9名教师中,有1名从国外获得学位,3位在外校获得学位或学历,占总人数的44%。
其中三位教师曾经在美国、英国和德国进行过半年以上的学习和研修。
近年来,每年选送一些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参加课程研修。
4.在教学辅助设备方面:经济管理学院投资建设了拥有80台微机的计算机实验室,10余间多媒体教室,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和实验手段,不仅显著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经济学基地专用微机实验室,安装有计量经济学软件、运筹学软件、实时金融财讯系统、企业模拟训练系统、国际贸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支持100MB网络接入。
5.网络环境方面: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课程网页,经过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三次大的改进,目前课程网络环境基本完善。
建立了课程介绍、主讲教师、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教学录像、前沿视点、电子读物、在线交流等栏目。
方便学生上网交流、检索各种学习资料。
6.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方面:(1)围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开展学术讲座。
邀请国内外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开展讲座,5年来邀请国外学者讲学32 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讲学50人次,学生反映很好,感到收获很大。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或学年论文。
先后编写了《“基地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编》,并正式出版了《99级“基地”学生毕业论文集》、《调查与思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2000级学生优秀论文集》、《2001级学生优秀论文集》、《2002级学生优秀论文集》和《2003、2004级优秀调查报告》等书籍。
(3)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自办刊物和网页,培养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
学生创办了报纸《经济视窗》,后改为的杂志式季刊,共发表论文150多篇。
并建立了网页及《经济视窗》电子版。
历届基地班27名同学,先后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十三所基地院校学生学术会议,其提交的会议论文被收入大会论文集并正式出版。
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
(4)在保证学生学好《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前提下,鼓励本科阶段开始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
例如,本专业基地班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与科研方面的辅导。
7.在实践教学方面:配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采取分散和组织相结合的社会调查。
每年暑期集中动员组织,分散实施社会实践,每人开学提交一篇调查报告,并对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奖励。
针对课程的需要,每一学期有组织地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模拟实验、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致力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8.在教学方法方面:(1)开展研究型教学。
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科研与教学紧密相结合;重视讨论、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启发式教学及素质、能力的培养。
包括开设“教授论坛”课,开设“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创办学生刊物与网页,出版学生论文集、调查报告汇编,奖励学生优秀论文。
通过这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础性理论的把握,又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2)开展案例教学。
鼓励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模型,案例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增强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学生规模为全院7个系的1000余名学生。
(3)个别班级采用双语教学。
提高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水平,每学期为两个班进行双语教学,上课学生规模80人左右。
9.在教学改革方面:(1)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