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它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等一大批先贤们的智慧结晶,由于篇幅的局限,我们只能做一粗浅的介绍: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董仲舒(西汉)、程颐(北宋)、朱熹(南宋)、王阳明(明)。
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孔子(前551 - 前 479)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3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
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
第二阶段:自37岁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周游列国之前。
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
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
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
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
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
第三阶段:自68岁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
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
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
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
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结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和后世的景仰,被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吸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立了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礼".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二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而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这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是初步贯彻"仁"精神的社会.三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 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是指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其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间,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四是"教"与"学".孔子"教"与"学"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开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的先河.对于学习的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还强调学与行的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孔子思想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孔子思想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由于孔子思想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由于孔子思想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自觉努力,它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孔子思想"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孔子哲学强调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极具现实价值,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原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早在公元一世纪就传入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与民族,其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早在一千多年前,孔子儒家思想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到十六、七世纪又经欧洲的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各国,到十八世纪曾在那里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欧洲的"孔夫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盛赞孔子及其思想,他认为中国社会有序,在道德政治方面大大超过西方.特别是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大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