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V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V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地球物理测井》是油气资源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专业课。

该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校油气资源类专业《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现状,再根据油气资源类学生的特点,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了用于培养国家能源矿产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课程改革方案,总结了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
《地球物理测井》作为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包括电、声、放、成像、核磁等测井方法原理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两大部分,主要讲述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测井、成像测井和核磁测井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测井曲线解释应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测井信息解决井下地质和工程问题,寻找油气层及其它矿产资源,指导油气勘探和生产。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的投入,该院相关的主讲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与教学手段改革,已从原课程以黑板、粉笔、挂图的教学方式,演化为以电影、胶片、幻灯片为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而演化为多媒体课件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建立了试题集和测井曲线练习图册。

此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讲授信息量,增强了直观性,
使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1]。

1 课程现状
《地球物理测井》是我校石油主干专业地球物理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自我校1952年创办以来,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就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开设,到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来的“石油地质专业”改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后,《地球物理测井》仍然作为该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必修,我校原有开设的“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物探专业”、“测井专业”、“钻井工程”以及“测控专业”等专业都需要修读该门课程,目前在我校的地球物理、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仍作为不可缺少的课程修读,只是不同的专业安排的课堂学时和讲授内容的重点有所不同。

由于测井技术的不断更新,解释评价技术的提高,授课内容相应也作了很大调整,把一些在油田已经淘汰的测井方法从教材以及授课中删除,着重增加了反映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像测井、核磁测井、RFT等方法,测井资料评价技术重点讲授建模理论、测井软件包的特点和数字处理流程。

可以看出,随着专业计划的调整,该门课程学时数有所减少,现在的地球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地球物理测井》教学安排为48学时,其中课堂为40学时,实验有8学时。

学时减少讲授内容并没有减少,同时还补充增加了近年来在石油地球物理测井技术领域的新进展。

因此,根据
专业特点,结合教学经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地球物理测井》合理的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学内容及日历。

2 理论教学的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就变得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更专业、精通勘探地球物理的高端技术人才来发掘能源矿产,而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人员的需求则显得更加重要。

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合理分配课时等一系列的问题[2]。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重点包括以下几部分:(1)掌握影响岩石电阻率的因素,阿尔奇定律,井周岩石导电特征;(2)电位和梯度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视电阻率概念;(3)双侧向、微球形聚焦测井及方位电阻率测井原理、曲线特点和应用、影响因素及校正;(4)感应基本原理,曲线特征及影响因素;(5)影响自然电位曲线的因素及校正、曲线的应用;(6)声波在岩石和井中的传播特性及测量;(7)补偿声波测井,阵列声波测井、偶极横波成象测井原理及应用。

(8)水泥胶结测井、变密度声波测井及超声成象测井的原理及应用;(9)岩石的自然放射性,自然伽玛及自然伽玛能谱测井的原理及应用,影响因素及校正;(10)岩石的真密度、视密度、电子密度、电子密度指数、宏观光电吸收截面、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及体积光电吸收截面指数等概念,地层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原理及应用;(11)含氢指数概念,三种测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校正,曲线解释应用;(12)
地层倾角的成果图和应用;(13)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及地质应用。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难点包括以下几部分:(1)岩石视电阻率的概念及导电机理与影响因素;(2)视电阻率曲线的影响因素;(3)侧向、感应测井曲线的应用;(4)自然电位的成因;(5)多孔介质的声速理论;(6)补偿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与解释应用;(7)变密度声波测井的解释;(8)影响因素及校正,自然伽玛能谱资料的数字处理原理;(9)岩石的真密度、视密度、电子密度、电子密度指数、宏观光电吸收截面、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及体积光电吸收截面指数等的概念,地层密度测井及岩性密度测井有关图板的使用;(10)中子测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校正;(11)地层倾角成果图在地质方面的应用;(12)测井资料手工综合解释方法及地质应用。

另外,教师进行测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积极培养学生思考意识与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

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教师在教课中,要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成果,丰富教学内容,补充课程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同时选取经典教材和典型案例,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兴趣[3-5]。

3 实践教学的改革
本课程在总教学学时外计划安排1周课程设计,在总教学学时中含2个学时的实验课。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地质、录井、试油、地层水资料、岩心物性资料和岩电资料入手,开展测井曲线的定性解释和测井资料计算机数字处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测井资料的地质与工程应用方面得到综合锻炼。

另外,在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石油工程、测控、地球物理等专业的《地球物理测井》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2个学时的实验教学。

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1)了解测井基本生产过程和工艺,基本设备和仪器;(2)对井下介质和电极系、下井仪器有直观的认识,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3)验证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和地层的对应关系,加深曲线分层解释可靠性认识;(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讲授内容,本课程的教学需要直观化教学与理论说教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基本理论和认识地质现象的目的。

我们所拥有的正式出版的教材和幻灯片资料,如何使用它们,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教师用制作的文字课件作为教师讲课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以多媒体电子教材和电子幻灯片资料作为辅助材料,才能真正起到多媒体的作用。

教师的文字课件是教师本人的成果或智慧结晶。

它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讲课会比正式出版的多媒体电子教材更生动,内容也更贴近专业需要。

除了教师制作的文字课件,本门课的其它电子教材等直观材料编为总汇。

教师按自己需要选择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门课程的授课采用曾经获得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成果二等奖的多媒体课件授课的形式,并结合内容插播测井操作过程的电教录像片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记忆和对测井方法与技术的整体认识。

课程组教师还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精美的图片,同时教师将自己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的研究成果和油田实例溶入到课堂教学和课件制作中,制作出了堪称目前国内同课程的十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已在近三次不同专业年级教学过程中使用,受到同行教师、学生好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专业英语教学分散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

讲授相关内容时给出相关基本概念的英语单词,并着手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探讨,现已完成部分多媒体英语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已经在资源勘查及石油工程专业实施了3届,效果很好。

5 结语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能源矿产的需求越来越大,带动了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较快的发展。

因此,涉及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改革与完善,如何切实可行地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为国家输送大批测井专业高端优秀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重视和加强《地球物理测井》教学方法与实践手段的改革,不断改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把《地球物理测井》建设为一门全国精品课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尉中良,邹长春.地球物理测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4-5.
[2]方根显.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273-275.
[3]马崇武,徐有基,秦怀泉.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2(4):112-113.
[4]安俊琳,杨军.大气物理学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8,1(31):28-31.
[5]宋红伟,郭海敏.生产测井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长江大
学学报,2007,3(4):124-1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