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鲜明提出了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是一份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宣言书。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三中全会《决定》回答了“怎么看、怎么办”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是对过去的改革怎么看,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对不对,行不行;二是今后的改革怎么办,探求的是路径选择,改什么,怎么改。
这两个基本问题,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
也是我们学习《决定》精神应该把握的要点。
(一)《决定》的结构组成在框架结构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
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60条,2.1万多字。
分三大板块。
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1-4条),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即怎么看的问题。
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述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另外四个必须长期坚持,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2-7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8-10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11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12-13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14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15部分)】。
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5+2的改革布局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内容十分丰富,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着力把握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点。
1、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目标就是指引,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促进思想的统一,汇聚改革的目标。
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一,这个总目标着眼未来的发展,体现了改革的决心,解释了改革的方向。
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衔接,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的引领,也是我们必须要把握好的第一位的要求。
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这个总目标强调的是基本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捷径,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更好的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生机与活力。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新的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时候讲过,说再过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把国家制度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具体化。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建设,运用制度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如果我们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就很难达到。
3、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标志,支柱性理论。
最大、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亮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特点。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按照全会的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而政府和市场这个关系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体现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什么作用,政府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的基本问题。
第二,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所以这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这就是说,发挥市场作用标志着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挥政府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突进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民福祉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揭示了深化改革的本身要求和价值趋向,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改革才能更好的汇聚人民群众,才能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拥护,获得深厚的源泉和持久的动力。
第二,要加快制度机制的创新,切实把蛋糕分好。
蛋糕小的时候,需要分好,大的时候更需要分好。
改革那些不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
抓紧解决那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更好地保障人们平等参予,平等发展权利。
第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体现到各项具体改革的措施中,从根本上抓紧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落实好这样的要求,就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让人民更多公平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5、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这三个结合既阐明改革的条件又明确了改革的目的。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
每一次改革的重大突破,每一次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的。
第二,社会生产力能够充分释放,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基本尺度,改革要求的举措千条万条,最终都要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体现。
我们要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让人民相信社会主义,就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上高出一筹,胜出一筹。
第三,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束缚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的障碍。
最后的目的就是《决定》里面讲到的两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真正做到三个解放,即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
6、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传导作用。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主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实际运用,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一个具体体现。
也是我们立足国情,深化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
二、三中全会的六大亮点与三大关系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有许多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
其最为突出者,有六大亮点。
而要将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必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1、三中全会的六大亮点亮点1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改革决心坚定不移。
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
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理解主要有五点:一是主题全面。
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
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
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
《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
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
《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
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
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
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四是力度空前。
《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
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
五是行动扎实。
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
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