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实践1、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1516年,英国国会议员托马斯·莫尔写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乌托邦》。

他认为:“原来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竟是财产私有制度!”他渐渐相信,只有彻底废除私有制度,公平分配财富,人类才能幸福地生活。

他设想在乌托邦,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

人们吃饭在公共食堂,连住房也是公有的。

乌托邦的城市规划得很好,布局合理,建筑美观,家家都是花园洋房。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萌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涌现出三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他们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达到顶峰。

圣西门论述了实业制度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并以工人阶级代言人的身份论述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傅立叶他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灾难,把他所追求的理想制度的基本单位称为“法郎吉”,并对这个“和谐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

欧文则是直接实践,于1824年到美国购买了8万英亩土地,建立起共产主义劳动公社,但因实验失败而一贫如洗,于是回到英国,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了30年的活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的产生,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应运而生。

早年,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一个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

1847年初,他们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并对同盟实施改组。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的委托,为该同盟起草了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并于1848年2月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解决这个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无产阶级通过开展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运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将其转化为国家财产;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俄国资产阶级很快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李沃夫为首的临时政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镇压人民群众的示威游行,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

4月,列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国,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7月组建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

当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已转归苏维埃。

第二天,列宁在大会上作报告,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十月革命宣告胜利。

列宁在总结苏维埃政权最初几年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俄国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商品经济,巩固工农联盟;改革党和国家机关,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进行文化革命,提高俄国人民素质;促进民族平等,实现无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全盘集体化,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现实形态——苏联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计划经济,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并将这一成果通过1936年的宪法加以确认。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共产党,建成了反帝民族统一战线。

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随着苏联红军向欧洲的推进和节节胜利,东欧诞生了一批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亚洲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

战后,这些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到1975年,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有15个,其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的2/5,国民收入约占世界的1/3。

社会主义在实现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同时,苏联模式也越出苏联一国范围,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榜样。

但是,苏联模式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的形成更多地与苏联的国情相联系。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发生变化,它的弊端也便逐渐暴露出来,并在其他国家患上了“水土不服”之疾。

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在经济体制上,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抑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个人迷信盛行,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在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十分严重;在思想文化领域,教条主义盛行。

所以,20世纪50年代末,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呼声。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苏联、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把社会主义改革推向了高潮。

但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改革观,导致了不同的结局:一个是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联东欧剧变,另一个是中国、越南等国家走出了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改革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越南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是一个人们生活得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富裕,也更加平等、更加幸福的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的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质量特征——以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发展阶段、具有许多优越性的品质而与之区别开来的特征”。

所以,越南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05年8月20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

他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把他的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并且特别强调此“三大主义皆基于民”。

孙中山满怀信心地说:只要实行这三大主义,就可以“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

但是,在推翻一个皇帝以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皇帝”,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开始了军阀混战。

这说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根深蒂固。

故孙中山在弥留之际承认“革命尚未成功”,要求“同志仍需努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思想学说变为现实制度,这给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正在黑暗中摸索徘徊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方向的启迪。

毛泽东后来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巴黎和会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这激起国内青年学生发动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20年以后,上海、北京、广州、长沙等地先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23日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集中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成立后的第二年,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明确提出这一主张。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年1月20—30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国民党之主义”为核心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共产党的四一二政变。

在政变后的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

4月28日,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和其他19名革命者在北京从容就义。

1927年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把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1934年,在遭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到陕北。

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激起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契机,与国民党再度携手合作,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945年,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4月24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提出“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

这样的国家制度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但是,蒋介石并不理会这一代表人民心声的国家制度,而是调集兵力、积极备战。

1946年6月26日,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在开幕式上,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是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