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信的历史

书信的历史

书信的历史篇一:书信的演变知识看台书信的演变书信的前身是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

作为中介的信使“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在口信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

这种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接受到不为别人知道的信息。

比如,现在还有人在书信中夹寄几粒红豆,以表达相思之情。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结绳信”。

当然这种实物信,有的已经成为普遍公认的信物,有的成为双方约定的信物。

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

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书信,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在纸张这样的信息载体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尺素书”是把写好的。

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封装起来,故又称作“鱼书”。

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竹简上。

这已有大量考古实物为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

首先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

竹片叫竹简,木头片叫木简,又称牍。

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书信称为“尺牍”。

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

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这个绳子就叫做“缄”。

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

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

这种信封形式一直到唐代还在仿制。

一般书信均简短,以便于邮传。

信长,用的竹简就多,邮传负荷就重。

据历史记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史记〃东方朔传》)在交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书写材料对邮递影响较大。

所以,传播内容越来越多的需求,是人们创造更轻便的书写材料的重要原因。

民间已逐渐把纸当作信由于西汉时纸已经发明,到东汉中后期,件的书写材料了。

史料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比如,《艺文类聚》留下了一篇东汉著名文人马融给窦伯向的书信,信中提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无量,次于面也。

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

”又如武威太守张奂《与阴氏书》写道:“笃念既密,文章灿烂,名实相副,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于手”(《全后汉文〃卷六十四》)。

还有《北堂书钞》引延笃给张奂书,也说到“惠书四纸,读之反覆,喜不可言”。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著作、书信中居然未提到蔡伦。

如果蔡伦此时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毫不在意的。

当时由于交通阻隔传递书信的不便,所以读之反覆,喜不可言。

可以看出,这时候纸已作为书信材料逐渐普及,收信人习以为常了。

晋代仍然具有汉朝时尺牍的遗制。

但纸张作为信息实物,使得邮驿运输更简便省力,所以,纸张最终淘汰了尺牍。

后来社会上的书信交往越来越多,形成了书仪。

书仪,从一般的意义理解,是书信的程式与范本。

它的最早制定,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

其时由于书札和所谓“尺牍”之学受到重视,撰写及掌握书仪,被视为世族应当具备的“仪表”之一,而书仪本身也就渗入了世家大族引为规戒的礼仪及各种实用杂仪(吴丽娱《敦煌书仪中的唐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01月23日)。

如下级官员要给长官写状,这种状的用途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或云奏事状,另一一种是与公事相关的杂奏陈请(也包括荐举).种便是礼仪性的贺、谢状或私人请问往来的笺状。

如李商隐有《为濮阳公官后上中书门下状》、《为中丞荥阳公桂州上后上中书门下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中书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三相公状》、《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

前一为加官,后四者均为上任谢。

这类谢状大多数报告到任上讫,再向宰相致谢,表励精图治、誓将报答之心。

如《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右,某伏奉月日制书,授持节怀州诸军事,守怀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者。

以今月日到任上讫。

某特以门资,早登朝选,尝奉出疆之任,曾3非泛驾之材。

直以扬大国之棱(棱?)威,奉良相之成算,幸无挫屈,兼免滞流。

业官未多,无罪为幸。

岂意相公上引睿旨,下念勋家,既假宠于中司,又颁条于名部……当此之时,受任尤重,岂伊庸懦,可以指令。

惟当非忧人之不思,非利物之不念,罄忠武在行之众,奉盟津揽辔之威,冀无后艰,以答殊奖。

伏惟俯赐恩察,谨录状上。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四)贺状常常用于官员之间特别是下属贺长官,名目众多,如贺任职升迁、贺节、贺(问)起居、贺雨雪,贺破贼、贺赦甚至贺祥瑞。

这些内容,与给皇帝的贺表贺状并立,在地方是以僚属贺节度使为中心,也包括藩镇彼此间的往还。

这类官员之间的礼仪性书状并不完全是公务,而是既有个人私交的成分,又有许多足以影响官场生活和官员升迁的内容,种种官场需要造成了公私不分的官牍套用。

.唐代有一种特殊的信函,叫作“别纸”。

赵和平通过对《新集杂别纸》的考释,指出“别纸是一种有别于正式公文,如表、状、牒、启等正式公文程式的公私信函的泛称”(赵和平《新集杂别纸》的初步研究,《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53-255)出现在官牍文范或表状笺启书仪中的别纸,甚至成为某种官文的别称。

如崔致远《上座主尚书别纸》、《贺除礼部尚书别纸》、《济源别纸》(见《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四三)等多首。

可以肯定,以上别纸基本上都具有官牍性质,或者是官场应酬之作。

这种书仪无论是作为公文还是私人信函,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邮驿通信中的官方文书,多为国家大事;民间书信则为私人小事,但人们对书信仍很重视。

如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

到了近代,近代邮政的建立,书信开始普及,成为人们交流、民间通信往来的重要手段,能否写信、如何写好信,对于当时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书信的演变,是与信息载体的进步相适应的,与传播媒介的演变是一脉相承的。

篇二:六年级上册第1课追溯“信”的历史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你知道的通信方式有哪些?这些通信都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二、揭示课题:追溯“信”的历史三、学习过程:(一)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查找整理有关通信发展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了解通信的发展历程。

(二)探讨学习过程1.置疑: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跟通信有关的资料太多了,怎么办?(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2、推荐上网查找搜集整理的方法。

(1)通过网络搜集有关资料。

(2)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输入到计算机中形成资料。

3、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生打开机子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1)建立好存储资料的文件夹(师边讲解边演示,)(2)上网搜索所需资料A、选择搜索引擎单击任务栏的“浏览器”图标,启动浏览器,打开百度搜索引擎().B、确定搜索关键字以搜索我国古代通信资料为例,输入关键字(如:中国古代通信方式)C、选择资料在大量信息中有选择地下载你所需的资料,放于桌面。

思考讨论:在检索出的大量信息中如何进行选择?D、存储资料把所需的图片、文字资料保存到已建好的文件夹中。

E、学生练习熟悉以上几个步骤。

F、将学生按时间段(古代、现代、近代)分成三个小组搜集整理资料。

4、学生活动师指导(1)组内进一步明确分工(2)分头搜集整理材料(3)汇总交流5、各组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师演示6、小结今天的活动情况(有时间的话可进行搜索技巧的讲解和练习)篇三: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理论创作中,不仅有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这样的不朽巨著,还有很多他们之间,和他们与其他理论家进行思想交流的书信。

这些书信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这些思想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讨论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脉络。

在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经验,概括了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唯物史观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书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这就是蒲鲁东先生永远不会了解的东西,因为,当他从诉诸国家转而诉诸社会,即从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转而诉诸正式社会的时候,他竟认为他是在完成一桩伟业。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生产力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二是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之根据,在于劳动过程的连续性。

“这里不必再补充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由此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生产关系式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