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韦良玉等[3 ]认为失眠是因阴精耗损、阴虚阳亢、虚阳浮越所致,采用“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慢性失眠。
将120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以“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穴取四神聪、安眠(双)、印堂、涌泉(双),四神聪、安眠(双侧)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150次/分,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涌泉穴只灸不针,采用温和灸,每次治疗30min。
常规组予以常规针刺法,穴取神门(双)、内关(双)、安眠(双)、百会。
西药组予口服舒乐安定法治疗。
针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治疗失眠40例,痊愈9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常规组总有效率87.5%;西药组总有效率75%。
(2)宋琳琳等[4 ]采用督灸法治疗失眠,指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
针灸能够泄其有余,平抑夜间相对亢盛的阳气,亦能补其不足,补益日间不足的正气,调整机体阴阳、营卫平衡,使机体功能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方法:临床收集130名失眠患者,均采用督灸法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令患者裸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规消毒后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撒上督灸粉(肉桂、丁香各1g,麝香0.5g),而后覆盖桑皮纸,然后再在桑皮纸上铺生姜泥,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艾柱,然后点燃艾柱,连续灸治3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
然后用湿热毛巾把治疗部位擦干净,取消毒纱布敷于脊背上并固定。
灸后若起泡,令其自然吸收。
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之物,禁冷水洗浴。
疗效标准: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表,选取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四个指标,分疗程对失眠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价。
治疗结果:各疗程间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百分率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随着疗程增加,周平均睡眠时间逐渐增加(P<0.05),而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百分率均逐渐降低(P<0.05)。
(3)杨立锋等[5 ]将140例失眠患者均采用电针的方法治疗。
方法:取穴:主穴: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神庭。
配穴:头痛眩晕者配太阳、印堂;心烦易怒者配太冲。
操作方法:为患者选取安静温暖的卧位环境,穴位皮肤碘伏消毒后,选用1.5寸一次性无菌毫针,采用无痛进针法,针刺得气后,在双侧三阴交、神门穴上接通电子诊疗仪,选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留针30min。
上法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d。
在针刺治疗期间,凡有服用安眠药者,要求患者逐渐递减或少量服用,睡眠正常者停服安眠药。
结果:本组140例患者,1疗程结束后治愈37例,占26.4%;2疗程结束后治愈52例,占37.1%,总共治愈89例,占63.4%;好转44例,占31.4%;无效7例,占5%;总有效率95%。
(4)刘琴等[6 ]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失眠。
将12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3组,每组40例。
方法:在治疗各自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加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率谷、太冲、三阴交(后4穴均取双侧);观察组A加取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太冲、三阴交(均取双侧);观察组B同时加取前两组穴,穴位处皮肤以75%酒精常规消毒。
先取颈部穴位,针刺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治疗6天。
治疗1个疗程(14天)。
治疗期间嘱患者作息时间规律,辅以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疏通情志,缓解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结果:1个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的有效显效率及PSQI量表评分,观察组A与对照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观察组B疗效显着性优于前两组。
结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5)王思雅等[7]将48例失眠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方法:主穴:四神聪、百会、神庭、安眠(双侧)、神门(双侧)、内关(双侧)。
配穴:肝郁化火者加肝俞、太冲、侠溪;阴虚火旺者加照海、太溪、阴郄;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胆俞。
操作:主穴每次必选,配穴每次选取1-2个。
四神聪、百会、神庭平刺0.5-0.8寸,安眠刺0.8-1寸,内关、神门、行间、侠溪、阴郄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1.5寸,背腧穴均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均行平补平泻法。
病人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
得气后均留针30min。
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的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结果: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83%。
(6)陈宇清等[8]采用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
将56例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
方法:取穴:以滋阴降火、调和阴阳为则。
针刺取穴:百会、神门、内关、太溪、三阴交(均为双侧)。
耳穴取穴:交感、内分泌、神门、心、肾。
操作:针刺操作:常规消毒穴位局部,各穴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得气后,施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对照组平补平泻,观察组根据穴位特性施以补泻,百会平补平泻,内关、神门用泻法,太溪、三阴交用补法。
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隔天治疗1次。
耳穴操作:两组均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治疗,平补平泻。
选取酒精消毒后的王不留行籽贴在0.5cm×0.5cm医用胶布上,酒精常规消毒耳廓,贴敷于上述耳穴,每穴按揉1min,力度以胀痛但能忍受为度。
并嘱患者按压3次/d,平补平泻(重按为泻,轻按为补,中等力度为平补平泻)。
与针刺同步隔天更换一次。
1个月(15次治疗)后统计治疗结果。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效,观察组标准现效率较对照组稍高。
PSQI统计各项指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方面得到更好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陈光辉等[9]将64名肝胆湿热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针灸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失眠。
方法:对照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成:龙胆草5g、黄芩10g、山栀9g、泽泻10g、木通9g、车前子8g、当归9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5g。
睡眠多梦、眠浅易醒者可配伍石菖蒲、茯苓10g;手足心热、头晕耳鸣、怒则面赤者加生地黄10g、知母15g。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取神门穴直刺0.3-0.5寸;内关穴直刺0.5-1寸;三阴交直刺1-1.5寸;太冲穴直刺0.5-0.8寸(泻法)。
留针时间为30分钟左右,平均10分钟运针1次。
结果: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
(8)张婷[10]采用针灸配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将72名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
方法:对照组: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党参、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各 10g、木香、炙甘草各6g。
随症加减口服,1d1剂,10d为1疗程。
治疗组:除口服中药归脾汤外,给予针灸治疗,患者均取卧位进针为主,手法慢柔、轻巧。
常用慢速捻转进针法,分层进针,运用补法为多。
针刺穴位:四神聪、神门、百会,其中四神聪向百会透刺,百会顺经脉平刺。
温针灸心俞穴、脾俞穴、内关、足三里。
温针灸一般5炷,以10d为1疗程,隔日1次,留针20min 左右。
同时与患者心理疏导,积极帮助患者解除烦恼。
合理安排生活,以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
结果: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ISQI总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ISQI总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谷婷婷[11]主张温针灸背腧穴结合耳穴治疗失眠。
将60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方法:治疗组:体针:取背部双侧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另加风池、安眠及太阳。
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分别在肝俞、脾俞、肾俞上施灸。
耳穴: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配穴:心脾两虚型:心、脾、胃;阴虚火旺型:肝、肾、内分泌;肝郁化火型:肝、胆、心;痰热内扰型:脾、胃、三焦。
对照组:取穴和治疗组相同,只用体针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10)杨海涛[12]将7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智三针治疗。
方法:治疗组针刺神庭、本神(双侧:位于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
对照组选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穴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在降低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
(11)马广昊 [13]采用足底五花针治疗失眠,将83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
方法:治疗组:采用足底针五花穴结合辩证取穴治疗,足底针五花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一寸;对照组单纯采用辩证取穴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5.37%。
(12)杨文佳[14]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
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
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
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mg,睡前服,连续服用6周。
)杨文佳[14]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
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
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