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 主要问题剖析齐亚彬(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

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

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要素承载力;承载力类型集合中图分类号:F1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995(2005)0520007205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后来这一术语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

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地勘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建议大家要积极去抓,要学会积极参与。

也请全国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研究这些试点单位的改革发展,共同促进全国地勘工作和单位的改革发展。

地勘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又很多。

但是,近几年,大家已经从思想上、工作上、物质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虽然在地勘业、矿业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竞争性行业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但大家重视它、关心它、都想加快改革发展这个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当前大家主要是担心问题解决的程度,职工住房问题、老干部安置问题、发展的资金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系统地勘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发展的进程。

大家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得好一点、快一点,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步子也迈得大一点。

我认为大家的这些想法符合当前的实际,应该共同努力来当好中央和部党组的参谋助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争取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齐亚彬(1961-),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Resource Econom y 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7 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定量技术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系统动力学(SD)所具有的对环境承载力系统进行动态的定量化计算的优点,遥感技术(RS)所具有的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所具有的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的功能,使得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研究更加深入。

2 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211 承载体自然环境承载体,又叫第一环境承载体———由生命支持系统和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组成。

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人造环境承载体,又称第二环境承载体———如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2.2 承载对象(1)承载污染物。

承载污染物的概念既是经典的,又是狭隘的。

(2)承载人口规模。

由于不同群体间的人均消费水平有差别,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用承载人口规模表达难免失之偏颇,甚至不公平。

(3)承载人口消费压力。

即I=P×A×T。

式中:I 为人口消费对环境影响;P为人口规模;A为人均能源消费量;T为每一消费单位所造成的环境消耗量。

这样,以人的消费为最终衡量数据,概念简单明了。

但它只是一个独立性的、静态的量,只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消耗作用,无法表现出人对环境积极的、能动作用的一面。

(4)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一些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因此,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

213 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EBC)≤1。

环境承载率(EBR)是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的指标。

其中: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实际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值,可通过实际调查或监测得出;环境承载量数值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较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开采量),则采用此数值;另一类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则采用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来间接表示。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点,从环境的本质出发,其可量性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自然资源指标(淡水、土地、矿产、生物等)、社会条件指标(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状况等)和污染承受能力指标。

如果一个区域,0<EBR≤0.80:表示开发强度不足,适宜大量开发;0.81≤EBR<1.0:表示达到开发平衡,需注意控制开发;EBR≥1.0:表示开发强度过度,不宜进一步开发。

所以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是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3 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对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持或提高的方法与措施。

一般来说,承载力指标与经济开发活动、环境质量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是很难确定的。

另外,所选取的指标不仅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而且还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

这些都给承载力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目前,对环境承载力科学性和普遍性的量化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

人们一般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区域来进行承载力的量化研究。

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实际是一个由N维向量支起的N维空间,它的矢量形式可以表示为: ECC=(E1,E2,…,En)。

在理论上而言,这个N维空间的体积实际上就是对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度量,该承载空间包含了无穷多个状态点。

承载力要体现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要表示这样复杂的多维矢量,必须要有一套指标体系。

北京大学的洪阳、叶文虎等专家对环境承载力的体系做了大量研究。

他们认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类:(1)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

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2)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

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资源经济 Resource Econom y8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包括: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

(3)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

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包括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

4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类型集合目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和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可以说,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了一个环境承载力集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环境承载力理论。

总结一下,目前最重要的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411 区域环境承载力(1)区域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两重性。

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包括:①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②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③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④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等。

(2)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构成。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看,区域(或城市)综合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目前人类所依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环境(如城市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的复合环境系统,其环境承载力就成为这两种环境系统的复合承载力。

①自然环境承载力。

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承载力是自然环境的固有属性,与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紧密相关,因此就要求要根据自然环境条件来确定人类活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一般来讲,自然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使自然环境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但是,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它将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②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工环境的承载力。

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活动中,总要伴随着各种有利于人类自身的人工生态环境,如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种交通、通信、电力等,均属于人工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

由于受自然、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人工生态环境也有其固有的环境承载能力,超过了其极限,就会带来交通拥挤、噪声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严重城市问题。

412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

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