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思维导图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思维导图
阶段是不平衡的
抓“关键期”(劳伦兹) 学习能力最快,应该进
B. 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 在最关键的时期进行 行有效的培养
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重点培养
身高发育也有关键期
3.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
B.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
定的影响
C.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D.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
(农村/城市;家庭经济水平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的核心
制度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1.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考察每个规律的教育启示,学习方式建议)
一般规律(对规律要尊重)
内涵
教育启示
例子
个 体 身 心 发 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
存 本 能
社会属性 1. 教育具有永恒性;
2. 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式不同内容)
3.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但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 教育的起源
学说
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里的发展要遵循一定模式,发展顺序不可逆,每一阶段不可逾越
不平衡性
速度,时间,高度都是多样化的
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
4.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人发展到底是内在决定还是外在决定,是基因还是教育)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来自于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
2. 教育的概念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称之为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形成 年) (建立独立学科) 世俗化;主张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时期)
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口诀 级智夸大独立)
教育学学科的建 立的学科
立和变革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父) 传统教育代表人
传 统 三 中 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
为主;
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 以机械类比, 主要体现在言论专著《论 循循善诱 不耻下问
比喻,寓言等 语》
身体力行(亲身实践)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思维方式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主张
例子 说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本能
大猩猩教小猩猩吃香蕉
心理起源说 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
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 符合马克思理论
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同义
心状态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2 ) 生 产 力 水 平 决 定 着 教 育 的 规 模 和 速 度 。
第一次科技革命
初等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
初级中等
主;
西方(古希腊三杰)
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
3. 有 关 教 育 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
述 包 含 于 哲 (问答法/启发型)
学 或 道 德 论 柏拉图(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 早 倡 导 者
述之中。
亚里士多德 (观点很有现代性)
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首 次 提 出 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学科把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康德
最 早 在 大 学 讲 授 教 育 学 的 人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
洛克(英国人)
《教育漫画》:“白班说” 绅士教育
实践主体 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即是内在需求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
论
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折中科学的观点)
5.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 遗传决定论——过分夸大
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特点) 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
(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
养的过程;
象的根本特征)
3. 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
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
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而动物只是一种生
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省略,不可逾越
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 量力而行
(年龄) 同的特征和矛盾,面临不同的发 不搞“一刀切”
展任务
不平衡性 A.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 阶段与阶段进行比较 智力在 0 到 5 岁时期的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活动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
四 个 “ 即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
(口诀 民主威新,分三四 育即经验的改造(其教育思想的基础核心),
五步走)
学校即社会。
五 步 教 学 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中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可以
代 表 作 :《 普 通 教 育 学 》 心。
(1806)
四 阶 段 教 学 理 论 :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标志着教育学的进一步 教育性教学原则
规范
“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德育)的教学”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决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了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民主观念民主意识的提升) 3.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e.g.教科书,讲义);
教育手段(呈现形式, e.g.网络授课)
4.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 育 是 一 种 有 目 的 的 培 养 1.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思想观念
实质:德育隐形课程
呈现形态:显性和隐形文化
特性:略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精神文化
裴斯泰洛奇
最 早 提 出 “ 教 育 心 理 学 化 ”
西方教育史上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
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斯宾塞
教 育 预 备 说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拉伊和梅伊曼
创 立 实 验 教 育 学
认为教育学是纪录
并说明教育事实的科学
主张用试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儿童身
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学校教育
学 校 教 育 起 主 导 作 用 的 原 因 :
学 校 教 育 起 主 导 作 用 的 表 现 :
主 导 作 用
A. 学 校 是 有 目 的 有 计 划 有 组 织 的 培 A. 学 校 教 育 按 社 会 对 个 体 的
是教 育 者 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 教 育 者 施 加 影 响 ,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 (学校)教育构成的三要素
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和中介
第三次科技革命
高级中等
信息革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
3)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 教 育 再 生 产 劳 动 力 , 体现在 A. 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现实的劳动力; B. 教育提升人的劳动能力; 2 ) 教 育 再 生 产 科 学 技 术 知 识 2.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