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指代性副词”。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

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

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

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

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从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心如刀绞搬的悲痛与无奈。

今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二、文学常识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清代乾隆年间诗人。

)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

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

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

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

与《诗经》和《楚辞》可鼎足而三。

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三、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

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提示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基本情节:兰芝请归——仲卿求情——焦母不允——仲卿慰妻——兰芝意决——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兰芝拒婚——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兰芝备嫁——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兰芝投水——仲卿自缢——化鸟齐飞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牵牛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2.诗歌结构: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开端(第2-7节)兰芝被遣发展(第8—12节)夫妻誓别再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四、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1)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2)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3)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4)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

(5)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6)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

(7)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8)多谢后世人。

古义:劝告。

今义:常用来表示感激。

(9)既欲结大义。

古义:婚姻。

今义:大道理。

(10)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同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2.通假字(1)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娶妻。

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2)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 á)子。

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

(3)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约。

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

(4)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坚韧。

蒲苇像丝一样柔韧。

(5)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

仲卿再三嘱咐我。

(6)催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人伤心,马也悲鸣。

(7)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旁边。

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

3.偏义复词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复”指“多”,也就是说这类词一定是多个语素组成的。

“偏义”是说意义只偏向多个语素的某一个,即只有一个语素表达意义,其他的都是陪衬。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窗户”“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窗”,“户”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文中的偏义复词如下:(1)便可白公姥。

你可以去禀告婆婆。

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

白天黑夜辛勤劳作。

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

(3)我有亲父兄。

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

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4)我有亲父母。

我有亲生母亲。

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5)逼迫兼弟兄。

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五、讲析课文(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

(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

(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

《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

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分析: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