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医门推敲(三)精气血津液神之气(下)

(完整word版)医门推敲(三)精气血津液神之气(下)

医门推敲(三)精气血津液神之气(下)这节课,我们接着讲气,首先讲气的运动,我们明确一下气,气的运动,为气机。

机有枢机、枢要、枢纽、关键、这样的意思。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所以说这个气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气机。

而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那么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这四种基本的形式。

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

气有营输,则营者溢出,输者纳入。

故有高下营输的阴阳对应,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这也是事物的辩证法。

所谓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是指气自外向内运行。

比方说,元气,自脐下即指气海向上运行,宗气自胸中,自上气海向下的运行,那么这就属于气的升降运动。

白天是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体内,成为营卫的出入运动。

白天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而夜间特别是在睡觉的情况下,我们说睡眠是阳要入阴,阴阳交合的这种状态,是睡眠的一种状态。

如果阳入阴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失眠多梦不寐等等。

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体内。

既然运行于内,那么我们说阴虚盗汗,就是夜间卫气随营气运行于体内运行发生了障碍。

就是卫不入营,卫气没有随营气到达体内,即所谓阳不入阴。

或者阳入阴出现障碍,这时候表卫不固,津液随毛孔而出,称之为盗汗。

那么这种治盗汗的代表方剂是:如果以养阴为主,是“六味地黄丸”。

若针对肌表下药,是“当归六黄汤”。

即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当归。

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对于阴虚来滋阴,从而治疗其盗汗。

一个是卫阳迫津外泄,这个表阳情况用黄芩、黄连、黄柏来清热,黄芪来固表,来治盗汗。

人体的浊气,自下而升是肺呼出自然界的气,体现肺气的宣发运动。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下纳入肾,体现肺气的肃降运动。

下纳入肾,这是肾主纳气,对很多的一个老年性的虚喘、咳嗽,如果只针对肺下药是不够的,还需要补肾纳气。

关于补肾纳气,在《医门,推敲》第一部第一个方子“老青龙汤”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将这个纳肾气的很多药,我们做了分类比较,能纳肾气很多药,沉香、冬虫夏草、磁石、补骨脂、肉桂等,都能纳肾气,这个下去可以看一下。

人体之气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应统一的矛盾运动,虽然从某个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来看有所侧重,比方说肝气脾气主升,肺气胃气主降,但是整个机体的生理过程来看,升与降,出与入它们之间,必须协调平衡。

比方说这个肝气主升,如果肝气主升,生发太过,就会出现肝阳上亢,这个时候我们用“镇肝息风汤”之类方剂的。

但是脾气主升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么就出现脾不升清,《医门推敲》第一部里面有一个“升清降浊汤”,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就是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这个功能出现障碍。

那么肺气主降,如果肺气主降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么就会肺气上逆,就形成咳嗽,这个是用“苏子降气汤”。

那么它体现的就是降肺气,以治其咳嗽。

“苏子降气汤”里有一味药叫肉桂,它能纳肾气。

肺的肃降运动还需要的一个肾的纳气功能加以配合,从整体上来讲,它是协调统一平衡的,虽然说是某个脏腑,它具有侧重点,但是整体来看它是统一的。

好,我们看一下脏腑气机运动的规律,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

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规律,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清阳,降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

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特殊的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功能活动,其物质能量代谢的升降亦直接相同。

一般来说,五脏储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联上下,为升降之枢纽。

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

肝左肺右,有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精液者也”,是《灵枢》的原话。

六腑,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

饮食消化和排泄过程当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

比方说胆,输泄胆汁,胃腐熟水谷,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主津等等,所以说这个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处于升与降的统一之中,而且每一个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也就是升降中复有升降。

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可以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脏腑的气机升降除了一般规定以外,还有其本身的不同规定。

然后心,心位胸中,对应上焦,主血脉,主藏神,推动血液在脉中循一定的规律和方向而循环不息。

以供养全身的需要。

心主神明,为一切节制意识思维活动之总司,五脏六腑之大主,统驭全身各脏腑组织始终维持平衡协调,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其升降特性主要为降,而降中又有升。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外合皮毛,为人体抵御外邪之屏障。

肺的这个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肺用宣发和肃降,是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

没有宣发就无所谓肃降,没有肃降也无所谓宣发。

但肺气以肃降为顺。

可见肺气特性主要为降,升为次之,也就是它降中有升。

肝位于右肋,主生发,喜条达,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条畅气机,使气血运行无阻。

其气机升降,以升为主,降居其次。

王冰《注素问》有这么一段话,“人动,则血注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主血液,调节血流量,输血行脉,生发而上,又运行全身。

而肝之余气亦入于胆,聚而成精。

那么胆汁来源于肝,肝分泌胆汁,下泄于胆小肠且能输泄精官,调节经血,与生殖功能有关,又能疏密三焦,通调水道,使三焦气至则脉络通,而调泄水道。

肾藏下焦,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其气机以升为主,降为其次,而脾胃为中焦,脾以升为顺,胃降为和。

气机升降运动,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虽然和各脏腑皆有关系,但升降之枢纽在于脾胃。

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在外。

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输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灌四旁,这个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的归纳,源于对中土五行模式和阴阳理论的认识和运用。

关于这个中土五行模式和这个阴阳理论,我们在之前的课有讲过,如果不懂得可以再听一下之前的课件。

脾胃之气的升降失调,不仅影响饮食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导致气血化生无缘,而且可以阻滞中焦,导致其他四脏腑的升降运动。

出现心肾的水火不济呀,肝肺左升右降不合呀,等等病理状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通过脾胃运化和传输作用,其余的脏腑才能得到济养,而维系生命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说有这么一段话,“脾,阴土而生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

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土不升,右土不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位于至,而升降之权就在中气,升得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后转也。

故宗气望,则脾升而胃降,四项,得以能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腻,四项司其运行矣”。

这个是《医学求是》里面的原话,来说明这个脏腑气机运行。

有鉴于此,所以在历史上金元四大家就产生了补土派这一个派系,其始所创“补中益气汤”以及“补中益气汤”这一类的方剂流传至今,也是源于这样一个理论。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经络的气机升降规律。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肢节管窍,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保持着物质能量代谢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

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完全符合升已而降,降己而升的规律,体现了上焦内脏主降,下焦内脏主升的特点,而体腔内部的经络则多为升降相交错,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所以说经络系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渠道。

十二经脉的这个循环规律也反映了脏腑的这个升降规律。

凡脏器上升的,其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下降的。

比方说啊足三阴经起止于足趾端,从下肢内侧上行,止于胸腹部,分别交于手三阴经。

足三阴从足入腑,从足到下肢内侧,到胸腹部。

凡脏器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上升的。

比方说手三阴经起于胸部,循上肢内侧上行,止于手指端,分别同手三阳经相接,即手三阴从胸走手,从胸到上肢内侧到手。

反之,凡腑气是上升的其表里的脏器就是下降的。

比方说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这是一种升,而手三阴从胸走手,这是一种降。

凡腑气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脏器就是上升。

如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这是降,而足三阴经,从足走腹部就是为升。

另外一方面,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

你比方说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是上升的,而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就是下降。

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

比方说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它属降,而足三阴经是从足走到腹部,属升。

反之,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

它同名的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

比方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就是降,而手三阳络从手走头就是升。

凡是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

比方说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为升,而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为降。

总之,十二经脉循行的规律与脏腑气机升降规律是基本一致的。

好,我们看一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失调。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说气机失调,它也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你比方说气的运行受阻而不通畅,我们称之为气机不畅,受阻比较严重,局部组织不通的我们叫气滞,气的上升太多或下降不及,我们称之为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者下降太多,我们称为气陷。

气机外出太多而不能内守的我们称为气脱。

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在内,我们称为气闭。

那么我们根据这些,掌握气的运动失常的病历和机理,我们就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多种气机失调的治疗法则。

比方说气滞,我们比较容易出现气滞的是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之后,因为肝喜条而恶抑郁,它可以因为情志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如果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又可以导致由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胃部不适,因为它的根在肝,所以肝郁气滞,我们用“柴胡疏肝散”,那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不是因为肝的原因导致气滞,是由于胃本身的原因,导致气滞,我们可以用“木香顺气丸”把这个气滞解决。

这关于气滞就行气,就肝气郁滞我们还要解郁,如果气的上升太过,比方说肺气,它主降,但它降中有升,那么肺气上逆就会咳嗽,这个是我们用“苏子降气汤”,这个是降肺气,比如说肝气,肝气它本来就是上升的,但是它上升太过了,那么就会头昏脑胀、头痛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用“镇肝息风汤”。

好,我们说下降不及,气的下降不及也称为气逆。

我们举个例子,胃气上逆,那么胃气上逆,要么会引起呕吐,要么引起呃逆,胃气本来就是降的,他现在下降不及,产生胃气上逆,这个时候我们用“丁香柿蒂散”,或“旋覆代赭汤”,这就是典型的治疗胃气下降不及,这样一种气逆,胃气上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