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2图3一l、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

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

生:……探究点拨:师: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将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或假设,对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进行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四部,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五步。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4图3一10,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师:请大家看玻璃鱼缸中游着金鱼,如果我在水面上拍手,金鱼会怎样?演示实验3:课本P35图3一11,现象:金鱼听到拍手声赶紧游向水底。

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随堂小实验:课本P35图3—12,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可以听到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的声音。

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甲:桌面可以传声。

生乙:木头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木头(或桌面)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图3—13入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

生乙:不能与人方便的交流。

……师,大家平时应该关心、爱护残疾人。

请大家阅读课本P36一、二自然段及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师:对表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什么测出来的?3.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快?师:大家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提得很好。

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生甲: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诊断疾病,是利用固体传声。

生乙:渔民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捕鱼产量,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生丙:钓鱼的人从不聊天,怕说话声把鱼给吓跑。

说明水可以传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6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

天坛的回音壁是一个圆的墙壁,直径有65m之长。

当人对着墙壁说话时,即使声音很轻,但在墙根的任何位置.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回音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当对着墙壁说话时,墙壁的反射作用使声音贴着墙壁传播,隔不多远又碰到圆形的墙壁,声波在光滑、坚硬的墙壁上多次反射,损失很小,所以可以传得租远。

天坛中的三音石恰好在回音壁的圆心,回音壁高6m,比人高得多。

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声波向着墙壁传播,到达墙壁被墙壁反射回来,重叠在一起,构成很强的回声。

从拍手到听到回声,声波来回要走两个半径的长度。

因为声速大约中331.4m/s,所以大约经过0.2s 听到第一个回声,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也是0.2s。

因为墙壁反射性能好,墙壁又相当圆,使回声聚集得很好,所以第三次回声仍然相当强,可以听得见,三音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若是站在别的地方,不在回音壁的圆心,回声不聚集在一起,比在三音石上听到的声音要轻,而且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师:为什么平时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的响亮?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如果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0.1s,人耳就会不出回声和原声了,回声就使原声加强,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教室里的声音鼓四周墙壁反射,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o.1s,回声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响亮。

而在操场上讲话,比较空旷,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播时间太长,声音变得很小几乎听不到回声,只能听到原声,所以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课后练习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 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六、课后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