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内容】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

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 ,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教时: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5、记住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6、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课时1一、按照自学提纲阅读(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再用手摸住自己的喉咙,读一段文字, 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声源: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

(1)、敲打音叉一一音叉振动,发声。

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2)、人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空气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空气发生振________ o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扩展:录制声音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3、介质:(1)、如右图,A同学轻敲桌子,B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oB同学能(选“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这是因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靠空气作为介质传播的。

4、真空不传声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 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1)该实验的现象是逐渐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至听不到声音:随着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增强。

(2)该实验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月球上的宇航员靠无线电交谈。

5、声波: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 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对外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学生展示,讨论提纲问题(三)学生提问,讨论生成问题三、教师分析归纳知识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四、课堂训练(一)、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1、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摩擦产生的,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 、真空不能传声。

4、四川芦山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B)A、传热B、传声C、通风D 、导电5、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B)A.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6、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A.声音产生的原因 B •真空能否传声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7、小明将手机第6题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你不能(“能”或“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8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能随音乐起舞;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这说明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隔墙有耳表明固体能传声。

(二)学生展示,教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四、质疑解难(5) 在装水的长钢管的一端敲一下,钢管的另一端的同学听到 丄次敲击声,第 次敲击声是钢管传来的,最后一次敲击声依次是空气传过来的。

2、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再次传入我们耳朵而听 到的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 要大于17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 水艇的远近等。

利用回声测距的原理是 s=vt 。

、按照自学提纲阅读课时2(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看右图的表格小资料的内容可归纳:(1) 一般情况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选“相同”或“不同”)的;(2)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 和 温度有关;HIK(I5MOmo51(25 TIJ7S0VA-tie.,,.1血 sooo:l52P O(3)声音在15C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4)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 固体 v 液体 V 气体。

一些介质中協声通v/(m ■ s'1)3、人耳的构造:P30 我们关注的人耳主要构造有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4、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外界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介质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入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而带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递给大脑,形成听觉。

5、骨传导: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

如右图(二)学生展示,讨论提纲问题(三)学生提问,讨论生成问题、教师分析归纳知识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V固体■ V液体■ V气体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3、产生听觉的过程:外界的声音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听觉神经4、骨传导四、课堂训练(一)、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

C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D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

2、坐在教室里,听不到回声是因为(D)A、教室不能产生回声B教室反射的回声从门窗跑掉了C教室四周反射的回声正好抵消D教室太小,四周反射来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无法分辨3、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B)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 减弱回声C.增强回声D. 为了装饰剧场4、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A)A、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C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D同学听到耳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5、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是因为_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快 ________6、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约_0.3_s 时间才能传给终点计时员。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

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3000.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8某同学对着山崖喊一声,如果他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他离山崖至少需要多远?(设此时温气温为15摄氏度)解:已知v=340m/s,t=0.1s所以声音传播的路程s=vt=340m/s X 0.1s=34m故该同学与山崖的距离应为s' =1/2 s=1/2 X 34m=17m答:该同学距离山崖至少要17m(二)学生展示,教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四、质疑解难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P31 “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板书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四、声速:1、V固体V液体V气体2、回声五、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造2、骨传导【教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