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会大学之始末及特点作者:吴玉满刘二铭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4期摘要:结合燕京大学的发展概述了教会大学在中国近百年的始末。
它大概经历传教办学、改革、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国化及世俗化、迁移、合并六个阶段。
其中,因经济、政策、文化观念及西方传教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教会大学于20世纪初20年发展得很好。
在此发展历程中其办学目标、课程、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变化体现日益中国化的特点。
除此,教会大学还留给中国很多影响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教会大学;中国化;黄金时代;意义作者简介:吴玉满(1988-),女,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刘二铭(1989-),男,广东揭阳人,汕头金山中学南区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03-03一、中国教会大学发展的概述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始末,本文将其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传教办学(1840~1900年)、改革(1890~1925年)、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1919~1930年)、中国化及世俗化(1930~1940年)、迁移(1937~1948年)、合并(1949~1952年),并简要地阐述每个阶段中较为重大的事件。
1.传教办学自十六七世纪始到19世纪初,西方人在中西方的交易和交往中发现中国没有基督教徒,也没有天主教徒。
他们觉得自己负有往中国传教以拯救人类的责任。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借此机会,大量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
然而,因其传教活动冲击了儒家思想,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政府对其传播持反对的态度;而老百姓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利禄,对福音也不感兴趣。
所以,西方传教士不得不转向教育,通过办学来培养中国助手,使中国基督化,以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
于是,教会教育出现两种教学目标: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
教会教育在此阶段的发展大概如此: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教会主要发展初等教育,传授基督教教义、礼拜活动等内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发展中等教育,如圣约翰书院、广州格致书院、潞河书院和汇文书院(后两者后来合并为燕京大学)等,传授地理、数学、音乐等知识;19世纪末中国出现教会大学,如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
2.改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会大学的主要教育目标依然是传播福音,培养教会工作人员。
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增多,而教会自身提供的岗位有限,教会大学为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便开设了护士、医学、法学、师范、农科、林科等世俗课程。
此外,由于传教事业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影响,此时的教会大学发展形势很好。
然而,中国官办大学纷纷建立,如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这威胁到教会教育的发展。
除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差会对教会教育的资助减少。
另外,两种不同教育目标(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的教会教育在经费和人员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
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教会大学办学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传教士意识到教会大学间联合和合作的必要性。
尽管遇到种种阻碍,很多学校还是进行联合。
1916年潞河书院和汇文书院联合为燕京大学,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也并入燕京大学。
此后,燕京大学主要发展职业教育,如畜牧学、制革学、农学等。
除此,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等也联合成立。
联合之后教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教师质量和改善教学设备。
3.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列主义的传播,中国民族主义意识日益增长,其核心是反帝反资。
所以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应该抵制基督教,以确保中国主权。
于是中国出现反对基督教、反对教会大学的运动。
此运动于1922年初由上海学生通过电报和小册子等宣传发起,后来得到北京学者的支持,成立“非宗教大同盟”,随后得到全国响应,其目标是批判基督教和教会大学。
然而,由于没有积极纲领和直接目标,此运动到了1922年下半年便渐渐消退。
受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1924年中国青年、学生和学者开始强烈地谴责教会大学侵犯国家主权且妨碍宗教自由等行为。
此时基督教出版了《基督教教育在中国》,此书论述传教士将制订一套比较协调的学制等内容。
它进一步激起中国人的愤怒,成为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导火线。
西方人面对此形势对教会大学的内部管理有所调整,但并无法平息风波。
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老师和学生对政府施加压力,随后,北京和广州政府颁布了教会大学注册条例。
1926~1928年北伐战争进一步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发展,切断学校食物的供给、没收教会大学的财产、杀害外国传教士等现象促使传教士认识到教育满足民族主义的必要性。
于是教会大学纷纷向中国政府申请注册(见表1)。
[1]注册之后,教会大学取消关于宗教礼拜和宗教课程等硬性规定,大部分行政人员由中国人担任,教育目标不再是传播福音,而是传授知识。
燕京大学于1929年注册之后,按教育部规定设文、理、法三个学院,共二十多个系,并开设研究生院,其中十二个专业招收研究生。
4.中国化及世俗化1930年前后大部分教会大学向中国政府注册,这是中国化的第一步。
之后,教会大学为了更好的发展,试图将其教育目标与中国民族主义结合,提出为中华民族服务的目标。
与此目标相对应的活动是农村建设计划、工人文化学、卫生运动等等。
最突出的活动是农村建设运动,活动内容有两方面:其一是对农业进行科研和对农民教育,其二是为农村提供援助。
燕京大学的社会系于1928年在北京郊外开设了农村实验站,对农村进行调研并为之服务。
此外,金陵大学和齐鲁大学也在农村建设活动中作出重大贡献。
然而,由于抗日战争,此类活动在1936年至1937年就渐渐消退。
除此,教会大学为满足人们从商、从政、宣传、教育等需要开设更多的世俗课程,如新闻系、法学院、经济学、政治学、工程学等。
燕京大学与美国密苏里的新闻学院“挂钩”,延聘其教师,开设新闻系并设立燕京通讯社,出版《燕京新闻》和《平西报》等刊物,其影响很深远。
教会大学的经济来源渠道也多样化,除了西方差会和基金会,世俗支持者、校友、中国政府、庚子赔款等都为教会大学提供资金帮助。
由于教育目标、课程、行政管理、经济来源等方面日益“中国化”,到了30年代中期大部分教会大学被公认为中国大学。
5.迁移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后,日本从华北地区向华东地区进军,为了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大部分国立大学迁移到西部。
一部分教会大学也迁移到战争后方;一部分则迁移到西方国家的租借地,如岭南大学从广州迁到香港;还有一部分挂起美国国旗,以示为“中立地区”。
燕京大学从1937年至1941年就如此操作,以顺利办学。
然而,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教会大学不再被视为“中立地区”,并遭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于是,有的教会大学被迫关闭,有的进行内迁。
燕京大学于1942年迁至四川。
1945年“二战”结束,教会大学迁回原来地址,并进行恢复学术水平、完善教学设备等工作。
燕京大学于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后设文、理、法三个学院及相关系科,恢复至抗日战争之前的状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教会大学为了服务战争,更强调设置“科学技术课程”,如开设机械专业、化工专业、建筑专业等,大部分师生也参加社会服务和战时救济等活动。
除此,由于大多数西方人士被日本拘留或遣送回国,教会大学一切行政和教学人员几乎由中国人担任,并且因情况紧急、通讯不发达等原因,教会大学的负责人往往来不及与董事会商量便采取相关措施,这促使教会大学进一步中国化。
6.合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教会大学的管理是“比较温和”的。
而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发动抗美援朝运动,教会大学为了避免成为此运动攻击的靶子,便表示忠于中国的决心。
然而,教会大学和西方人士还是无法逃脱被抨击为美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厄运。
抨击的手段主要是师生开展的控诉会,控诉学校使学生美国化的各种手段,如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教学大纲是以美国密苏里新闻专业为样板拟定的,则被控诉为:此是屈服于美国人的观点,接受敌人的指导。
除此,1950年12月美国政府冻结中国共产党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规定除非有特别许可,否则不得将资金汇到中国大陆。
教会大学为了维持经营,便公开与帝国主义断绝关系,并向中国政府求助。
在此背景下,1951年1月教育部召开会议同意教会大学国有化,以消除美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同年,大部分教会大学国有化,如燕京大学成为国立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大合并为国立金陵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成为国立华西大学。
除此,有的教会大学则是将不同专业或系科合并到其他国立大学中,如辅仁大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外语分别并入北大、人大、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其他系科并入北师大。
到1952年,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消失。
二、中国教会大学的特点及意义1.“黄金时代”苏州东吴大学于1900年由上海中西书院、苏州博习书院、苏州中西书院等合并而成,成为第一所教会大学。
随后,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相继建立,于1910年中国一共有7所教会大学。
1911~1919年,相继成立的大学有济南齐鲁大学、福州华南女子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福建协和大学。
到1919年,中国一共有14所教会大学。
而到抗日战争,中国一共约有26所教会大学。
在抗日战争中,部分教会大学被迫关闭,而到1952年教会大学消亡。
其数量变化大概如图1所示。
20世纪初20年是教会大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教会大学从无到有,共14所;而1889年在华传教士为1296人,到1914年增至5462人。
并设置护士、医学、法学、师范、农科、林科等实学课程。
此发展状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政策、文化、观念等有很大关系。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其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实用人才,教会大学恰好满足此需求。
所以,经济发展促使教会大学更好的发展。
此外,随着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改良思潮、八国联军侵华、停止科举考试等事件的发生,中国政府及老百姓都认识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于是,社会出现以下现象:中国官办大学邀请外国传教士为总教习,私立中学和大学争先聘请教会大学的毕业生担任西学教员,家长积极送儿童到教会大学学习等。
可见,观念和政策的转变也促进教会教育的发展。
此外,传教事业在西方获得空前的声誉,使得传教士和传教经费得以迅速增加。
这些都促使教学大学获得较好的发展。
2.逐步中国化由上述教会大学的办学目标、课程、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变化可见,教会大学日益中国化。
教会大学最初以传播福音为办学目标,后来发展为“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随后发展为“传播知识”,后来又发展为“为中华民族服务”,而最终国有化;此外,教会大学最初以基督教教义和礼拜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后来其内容向“世俗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并最终取消关于宗教礼拜和宗教课程等硬性规定;除此,担任教会大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中国人也日益增多,特别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切行政管理和教学人员几乎都是中国人;教会大学的办学经费最初是由西方差会和基金会负责,后来经费来源日益多样化,注册之后中国人逐渐接受教会大学,并加大对其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