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重点之一,它不仅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誉为“百科之母”。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生。
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受用一生。
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有很多,本文仅就语文课前预习、积极参与课堂和阅读与作文这三方面做一些简单的论述。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态度和兴趣的问题。
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问题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首要问题是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所在,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与生命,成长与发展联系起来。
有很多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这门学科枯燥乏味,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且非常零碎,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培养对语文兴趣的最佳途径是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第一、学会预习
言归正传,说说预习的事儿,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当然也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而语文的预习重点应放在读课文上,我们只有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意和作者的表达中心以及编者的编排目的,说白了就是弄懂他或她的这些文字,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人干了什么事,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什么人介绍了什么东西,通过这些人与事、事与话、
还有介绍的东西要告诉我们的理,增加我们的见识。
预习时根据自的理解和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
之后有目的听讲、学习。
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⑴、粗读,整体感知。
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句,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画出来,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
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⑵、细读,问题研究。
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待解决。
⑶、回读,总结反思。
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
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新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作者,假如我是文章中的人物,我会怎样想,我会怎样做。
第二、积极参与课堂
从教以来,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小学低年级发言大胆、积极,惟恐老师叫不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课堂上便很难看到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的现象了。
初中的课我也听了几节,也有类似的现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越来越减弱呢?我想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性格,也就有了自己的选择。
二、缺乏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老师高高在上,别没事找骂,当老师的问题出现时,学生可能会这样想:我会不会与主动回答问题没关系,有些
问题我不说也会,当然有些问题我说也不会。
说对了,老师不一定会表扬,说错了后果只能自己扛。
所以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
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以沉默的方式应对老师所有的发问。
那么,回答与不回答有什么关系呢?肯定有,不光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还可以锻炼自己表达能力。
老师所出示的问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切中要旨的。
老师就是想设置这些问题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好采取下一步教学措施。
结果沉默让老师失望了。
令老师大发雷霆的往往是沉默的课堂。
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呢?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学生尊重学生。
每一次提问都是善意的,每一次回答都是真诚的。
没有理解的错与对,只有理解的到位不到位。
回答只不过是在陈述自己的见解。
若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积极与老师配合,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全神贯注地聆听。
争先恐后的发言。
二、学生要自律。
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课堂。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而“说”的能力的训练,从课堂上看主要形式就是课堂发言。
课堂发言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挥下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活动。
它可以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提高学生说话的准确性。
可见,课堂发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每一次发言,都是一次机会。
现在好多学生被叫站起来,站也站不端,面红耳赤,前摇后晃,左顾右盼,抓耳挠腮;说话时,吞吞吐吐,唧唧歪歪,没说十个字就词穷了。
总之,我们要共同用诚心、耐心和上进心去营造一个和谐、自由、宽松的氛围,不断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
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共同构建。
三、学会阅读与写作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这两种能力之间是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可以把对二者的训练、培养结合在一起,融汇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先从阅读着手,阅读和写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才算读懂一篇文章呢?(标准)
1、对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
2、掌握运用文段当中的生字词;
3、熟读课文,积累文章当中的好词佳句,并能对精彩部分吟诵;
4、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5、能够正确的归纳文章的表达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6、能够明白作者的文段安排,理解段落层次和大意;
7、能针对文章提出相应问题并合理解决;
8、能对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特点、描写方法加以分析点评并在写作中模仿、运用。
9、对文章中人物、事例、事理等内容进行客观而富有个性化的评价。
除了以上阐述的问题之外,我认为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工具书的使用;掌握积累与分类的方法。
还应该重视“五个一”,即
重视“一种工具”,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习惯”,提高“一种能力”,陶冶“一种情怀”具体来说就是培养思考与分析的习惯;提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除了在学校的固定阅读和作文训练,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因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材积累大部分来源于课外。
要学会合理分配、充分运用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
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有50万字的阅读量,很多同学还达不到这个标准。
具体到时间上的分配,我认为寒暑假应分别阅读两部长篇读物,平时在校学习的时间多阅读《读者》等精短读物或是文学家们的短篇作品集,不建议看长篇作品了,尤其是在学习紧张期间,否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在阅读时要注意积累,好的语句,段落,触动你心灵的地方都要及时做摘抄,并写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它会具有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也就是要做好读书笔记。
注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说这篇文章用到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者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要在读书笔记中体现出来并在以后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也就是学以致用。
再一方面,阅读时要学会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作者,面对这个题目,我应该如何来写。
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每周周记和摘抄的机会,将优美文段和自己在阅读时的思考都记录下来,并且要养成这种习惯,将其作为一种心灵上的需要来倾诉,切不可单纯当成一项作业任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可敷衍了事,要知道,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俗话说:学无定法,在学习方法这个问题上,要牢记“适合的才
是最好的”,而不要生搬硬套。
我认为语文教与学最终回归到这三句话: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