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教案

最新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教案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以读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2.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初步感受反复、变化的动作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难点:初步感受反复、变化的动作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感受危难
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8课,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1.师指课题,生齐读。

2.概括起因。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走进了那个被炮弹袭击的孤儿院,此时此刻,让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况,你会用哪个词?(迫在眉睫)
指2名学生反馈。

为什么用这个词?谁来说说理由?
二、动作重复,感受犹豫
过渡: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谁站了出来?生——阮恒。

1.集体汇报,出示第5自然段。

大家一起说,出示句子: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指名读句子,学生圈动词。

(板书:动作)
3.大家找到哪些动词?齐说,师点红动词。

4.比较两个“举”。

请大家先关注这两个“举”。

仔细想想这两个“举”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举”是不一样的。

你能在第二个“举”前面加一个准确的词语吗?出示句子: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地举起来。

(勇敢、坚定、自信、肯定……)把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总结:同一个动作“举”,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两个重复的动作将阮恒内心的矛盾与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5.揣摩阮恒心理
过渡:其实,这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隐藏着阮恒复杂的心理过程。

请大家拿起书,轻声地读读这个句子。

如果你就是阮恒,你当时会想些什么?
谁先来说?
6.指导朗读。

同学们,从这些简单重复的动作,我们感受到阮恒那短暂而激烈的心理过程,谁能把阮恒的这份犹豫和坚定读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1)指名2-3名学生读。

(2)齐读。

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小结学法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阮恒的动作,走进他的内心,感受到阮恒从害怕到犹豫到坚定的心理过程。

(板书:心理)
三、洞悉内心,感受友情
过渡:那么,在献血时,阮恒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默读课文8-11自然段,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的句子,再轻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一)朗读8-11自然段
(二)交流句子一。

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略处理)
(三)交流三句重点句子。

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1.指名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自由读句子,交流,感受害怕。

(请4-5个同学来讲)
请你们轻声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害怕、痛苦、)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二:感受到勇敢。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预设:捂住、竭力制止哭泣……)
阮恒为什么要捂住脸,为什么眼睛紧闭?(——因为害怕)
3.体会运用不同词语的妙处,感受越来越害怕。

(1)理解不同描写哭的词语的意思。

(点红“哭”的词语,)请你们仔细瞧瞧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是啊,他们都表示哭可又有什么不同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解释,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解释:
啜泣:抽抽搭搭,声音低,没有眼泪地哭。

呜咽:低声哭。

哭泣:有声有泪地哭。

抽泣:哭泣后止不住的急促呼吸
看了这四个词语的意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阮恒越来越害怕)
(2)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把一个越来越害怕的阮恒带到大家的面前。

引读:
开始输血时,阮恒心里很害怕——生接读: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血抽得越来越多,阮恒更害怕了,——生接读: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阮恒认为自己就要死了,他害怕到了极点——生接读: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小结:同学们,抓住这些“哭”的词语,我们感受到阮恒越来越害怕。

4.交流掩盖动作的变化,感受坚强
(1)请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还感受到什么?
扣住阮恒掩饰自己的动作,点红词语“颤抖、捂住脸、用手掩盖、眼睛紧闭、用牙咬着、制止抽泣”
(2)感受坚强。

过渡:阮恒如此害怕,却又“捂住脸、用手掩盖、眼睛紧闭、用牙咬着、制止抽泣”,拼命掩盖,你感受到什么?(坚强,勇敢……)
小结:作者运用不同程度的词语(出示词语对比),先写阮恒的害怕,再写他试图掩盖害怕,让我们感受到阮恒的坚强、勇敢。

5.综合阮恒的哭和掩盖痛苦两处细节的变化,进行心理活动的小练笔。

(1)想象写话
过渡:同学们,阮恒在内心极度害怕的时刻,用坚强的毅力战胜恐惧,战胜自己,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阮恒的内心,如果你是阮恒,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出示句式:
(2)生练笔,师巡回指导。

(3)指学生说。

(4)指导朗读。

同学们,毕竟阮恒只是一个孩子,他会害怕死亡,但为了朋友他愿意坚持,这又是多么了不起啊!谁能选择其中的一句话,加上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2-3名学生读。

这是多么善良的孩子。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师——他好害怕,但不想让大家发现自己的恐惧,过了一会儿——
生读——
师——他觉得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但他不放弃,也不想让大家失望!但过了一会儿——
生读——
师——他觉得自己就要死了,但他更希望朋友能活下来!接着——
生读——
指板书,总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阮恒献血时的动作,再一次走进阮恒的心理。

四、明晰原因,凸显主题
(一)明白科学常识,深层体会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刚才还极度害怕的阮恒,可是后来,你们瞧——(出示句子: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1.谁来读一读?指1名学生读。

阮恒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他的变化。

齐读。

2.交流体会。

他的变化那么大,联系上下文想我们知道是医生的安慰起了作用,请你想一想医生对他说了什么呢?
3.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4.小结,感受人物品质:原来,阮恒一开始就误以为献血之后,自己要死。

但他仍然没有拒绝,仍然坚持救小姑娘,你觉得阮恒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勇敢,舍己救人、伟大、无私奉献,注重友情……)
总结:是啊,这份真挚的友情真令人感动,这个善良的孩子真令人佩服。

(二)回归课题,感悟友情。

过渡:阮恒的勇敢创造了生命奇迹,阮恒没有死,小姑娘也得救了。

1.阮恒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什么?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出示句子:“她是我的朋友。


2.提升感悟。

看来,为了朋友,阮恒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在这次灾难中,阮恒就是用行动诠释这份友情的。

重复读课题。

在小姑娘急需输血的时候,阮恒毅然决定献血,他想——生:她是我的朋友;
在输血时,阮恒无比恐惧,但他只是默默的啜泣,他想——生:她是我的朋友;在后来,阮恒觉得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仍然没有退缩,仍然愿意用生命去换取朋友,他想——生:她是我的朋友。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阮恒最后那句温暖而朴实的回答——她是我的朋友。

(三)总结学法,升华感情。

结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动作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认识了这个可亲可敬的小男孩——阮恒,而且也懂得了朋友的真正含义。

(点出—“朋友”)今后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

(四)赠送格言,积累语言。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格言,出示:
朋友是生命中的阳光。

——易卜(bu)生
单独一个人可以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
五、课外延伸,珍惜友谊。

(以课件的形式展现)
(下课!出示作业:)
1.阅读文章《平分生命》
2.摘抄表示“哭”的词。

18、她是我的朋友
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