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逻辑基本规律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 于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按照他的规定, 他是不给这类人理发的。因此,他不能给自 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 属于不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按照他的规定, 他是要给这类人理发的。因此,他能给自己 理发。
这样,理发师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 之中。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与 这一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 个思想,或者反映某个对象,或者不反映这 个对象,二者必居其一。 排中律的逻辑表达式: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自身必须保 持同一。
A←→A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偷 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具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 些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概念来使用,或者 把同一概念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从而构造了不恰当 的命题。如果使用者故意为之,我们称之为“偷换概 念”,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则属于“混淆概念”。
就概念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一对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 示同一客观对象。 就命题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 对关系的论断。
“自相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 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B; B←→﹁B。
悖论的推导过程是不违反普通逻辑的矛盾律
的,但是它的前提和结论却相互矛盾。
最古老的悖论出自古希腊克利特岛人爱匹门 尼德的断言:“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 者。” 如果爱氏的这句话是真话,可见,作为克利 特岛人的爱氏就在说慌,那么,他的断言就 是假的。反之,如果爱氏的话是假的,可见 作为克利特岛人的爱氏就可能没有说谎,那 么他的话就是可能真的。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些 相似之处的不同命题当作相同的命题,从而使本该 得到论证的论题得不到证明。如果使用者故意而为, 我们称之为“偷换论题”,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我 们称之为“混淆论题”。
也称“不矛盾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 何一个思想与这个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真, 必有一假。也可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思想不能既反映某个客观对象,又 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 矛盾律的逻辑表达式: A不是非A,或者:﹁(A∧﹁ A)。
诡辩是偷换概念的典型。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 者问他的朋友:“你没有失掉东西,你就拥有 这个东西,对吧?”对方回答:“对啊。”于 是,他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 你头上就有角了!”对方无言以对。 诡辩中“没有失掉的东西”这个概念应指“原 来具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而不能指 “从来没有而没有失掉的东西”,诡辩论者通 过偷换概念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 本准则和基本依据。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备同 一性、无矛盾性、明确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必须 是确定的,自身同一的;矛盾律要求概念、判断 必须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规定了不 能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以及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 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
“自相矛盾”在概念上的表现是,同一思维过程 中的同一概念包含着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 想,从而使这一概念不能指称任何对象。 例如: 1.这次战争对他们而言既是正义的又是非正义 的。 2.他已经发表了将近20多篇文章。 3.巍巍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她是我国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
“模棱两可”在概念上表现为,在某一特定论 域中,对同一思维中的同一事物,既不承认 它属于词项“A”的外延,也不承认它属于 “非A”的外延。 例如: 在动物界,这个家伙既不是哺乳动物,又不 是非哺乳动物。
“模棱两可”在命题上表现为同时否定两个具 有矛盾关系或者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例如: 不实行按劳分配不好,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生 产积极性。但是,实行按劳分配也不好,容 易滋长只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
A或者非A,或者A∨﹁A。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表现为“模棱两 可”或“模棱两不可”。
就概念而言,排中律要求,用同一论域下的概念反映 同一事物,不是“A”,就是“非A”。
例如,“化学元素”这一论域中的事物,不是金属,就 是非金属。不能有既不是金属又不是非金属的第三种 情况。 就命题而言,排中律要求,针对同一对象,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一对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例如: 这个人是大学生;这个人不是大学生。矛盾关系 有的鸟是卵生的;有的鸟不是卵生的。下反对关系。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公元前四世纪,欧布里德斯把它改述为:一 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于 是这个人说真话当且仅当这个人说假话。
最著名的悖论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 于1920年提出的“罗素悖论”(“集合悖论”)。 后来,罗素本人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改为“理 发师悖论”:
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规定:“我给而且只给 村里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现在要 问,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理发?
障。
“自相矛盾”在命题上表现为,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用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描 述同一对象,从而导致这两个命题均失去了 效用。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出尔反尔”、 “前言不搭后语”、“自打嘴巴”。 例如:
我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 一个命题B,如果承认B,则可以推出非B; 如果承认非B,又可以推出B,那么,我们 称B为悖论。 逻辑表达式为:B→﹁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