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一、选择题1. 2021年5月26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该数据包括了人口总量、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流动人口等信息,为科学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全省人口数量一定会持续上升B. 三孩生育政策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不会影响人口的性别比例C.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D. 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进而给生物圈造成巨大影响〖答案〗A〖解析〗A、决定种群数量的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全省人口数量不一定会持续上升,A错误;B、三孩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出生率、调节年龄结构、稳定种群密度,不会直接影响性别比例,B正确;C、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C正确;D、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会对地球资源过多消耗和利用,进而给生物圈造成了巨大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2. 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
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2可以表示草场的退化对野兔种群死亡率的影响B. 图中的1可以表示郁闭度对森林中林下植物死亡率的影响C. 非密度制约因素不能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答案〗D〖解析〗A、图中的2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表现为与密度无关,因而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草场退化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A错误;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郁闭度,自然灾害和气温等,图中1表示的是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非密度制约因素可以通过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来制约种群密度的变化,比如寒潮来袭牛羊等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恶化,会让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从而让种群密度减小,C错误;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D正确。
故选D。
3. 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下图(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B. 猎物种群数量介于B~C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稳定在C点C. 猎物种群数量与捕食者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D. 猎物种群数量超过一定值后被捕食率下降,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答案〗D〖解析〗A、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减少,最后逐渐稳定在A点,A正确;B、猎物种群数量介于B~C之间时,被捕食率小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增多,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稳定在C点,B正确;C、猎物种群数量与捕食者之间由于相互影响而表现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循环因果关系,C正确;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一定值后被捕食率下降,原因是种内互助能力增强导致的,D错误。
故选D。
4.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样方内和所有边线上的个体B. 标志重捕法调查水库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个体难以被调查者再次捕捉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答案〗D〖解析〗A、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若统计样方内和所有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A错误;B、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志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水库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若被标志个体难以被调查者再次捕捉,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向计数板滴加培养液后要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值接近,C错误;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导致小动物的趋暗特性无法正常表现,则调查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D。
5. 树线是指高海拔山地天然森林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以下分布的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如图1.生态学家研究了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当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区分高山灌丛、草甸、乔木群落的首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次生演替,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多C. 树线之上和树线之下的植物群落明显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 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导致树线相对静止〖答案〗C〖解析〗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A 正确;B、在树线上升的过程中,原有的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树木越来越多,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逐渐增多,B正确;C、影响树线之上和之下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图2说明,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相对静止,D 正确。
故选C。
6. 某生物群落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生活着两种植食性动物A、B,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群落为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半干旱或较湿润地区B. A与B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且竞争能力相当C. 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显著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D. 该群落中,林下植物茎细长,叶厚,细胞壁厚,但叶绿体大〖答案〗B〖解析〗A、该生物群落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说明该生物群落为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A错误;B、由曲线可知,植食性动物A、B二者数量呈现“此消彼长”特点并且基本稳定,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说明竞争能力相当,B正确;C、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显著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C错误;D、该群落中,森林中的林下阴生植物往往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D错误。
故选B。
7. 顶极群落指群落演替达到与所在地区环境相适应、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变特征的最终阶段时的群落,又称演替顶极。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的优势种被后一阶段优势种替代而死亡B. 流入顶极群落的能量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 顶极群落的形成受气候影响较大,不同地区顶级群落可能不同D. 顶极群落中土壤、光能得到充分利用,物种组成将不再变化〖答案〗C〖解析〗A、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替代过程,但是前一阶段的优势种不一定在后一阶段消失,A错误;B、流入顶极群落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中包括了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C、顶极群落是指与所在地区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因此其形成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区顶极群落的种类可能不同,如有些地区只能形成灌木而不能形成森林,C正确;D、顶极群落相对稳定,其物种的种类、数量和每个种群的数量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物种组成依然可能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8. “沼液肥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
某农技站调查了施用不同沼液量的围星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B. 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 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D. “沼液肥田”利用了循环原理〖答案〗D〖解析〗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图中柱形图表示的是土壤小动物的密度,因此并不能得出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 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这一结论,B错误;C、由图可知,沼液施用量的增加,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密度在增加,所以沼液施用量的多少,可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C错误;D、“沼液肥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符合循环原理,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 自养生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答案〗D〖解析〗A、能量流动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通常营养级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能量越少,A错误;B、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B错误;C、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营养级,C错误;D、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都属于生产者,D正确。
故选D。
10.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A、B、C、D、E、F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生物,其中A生物的同化量为3×1010 kJ,B生物的同化量为1×109kJ。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由食物链交错连接成的食物网中,植食动物所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B. 该农田生态系统仅有三条食物链C. 理论上F的同化量最多为4×108kJD. 该农田生态系统在能量上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在物质上能实现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A、由食物链交错连接成的食物网中,植食动物所处营养级是一成不变的,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B、根据表中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可推测其中的食物链至少有三条A→B→F、A→C→E→F、A→D→E→F,B错误;C、能量按20%传递时F获得的能量最多,该效率下第二营养级(B、C、D)共获得6×109kJ,因B生物的同化量1×109kJ,则C、D共同化能量5×109kJ,这样F获得的能量为1×109×20%+5×109×20%×20%=4×108(kJ),C正确;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中由于农产品的输出,因而需要人为的投入物质,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不能实现自给自足,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