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一、术语及定义
1.1有限空间:有限空间是指各种设备内部(炉、塔釜、罐、仓、池(泡菜)、槽车、管道、烟道等)和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阀门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封闭、半封闭的设施及场所等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

1.2有限空间作业:一切在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缺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有限空间内进行的作业统称为有限空间作业。

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
2.1作业前对进入有限空间危险性进行分析。

2.2有限空间与其他系统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所有与有限空间有联系的阀门、管线加盲板或拆除一节管道隔离,列出盲板清单,并落实拆盲板责任人,不能用水封或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与有限空间相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地封堵。

2.3 有限空间带有搅拌器等用电设备时,应在停机后切断电源,上锁并加挂“禁止合闸”警示牌,并设专人监护。

2.4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有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进行置换、吹扫或蒸煮;氧含量严格控制在18%~21%内;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体积百分数);当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体积百分数)。

2.5设备打开通风口孔自然通风,温度适宜人员作业。

必要时采用强制通风或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但设备内缺氧时,严禁用通氧的方法补氧。

2.6作业前30 min内,应对有限空间进行气体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采样点应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有限空间,应采取上、中、下各部位取样。

2.7作业人员应清楚有限空间内存在的其他危害因素,如内部附件、集渣坑等。

2.8有限空间进出口通道,不得有阻碍人员进出的障碍物。

2.9在储油罐、锅炉汽包以及其它金属容器内进行焊接工作,应有下列防止触电的措施:
2.10电焊时焊工应避免与铁件接触,要站立在橡胶绝缘垫上或穿橡胶绝缘鞋,并穿干燥的工作服;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2.11容器外面应设有可看见和听见焊工工作的监护人,并应设有开关,以便根据焊工的信号切断电源;
2.12容器内使用的行灯,电压不准超过12V。

行灯变压器的外壳应可靠地接地,不准使用自耦变压器;
2.13行灯用的变压器及电焊变压器均不得携入锅炉及金属容器内。

2.14在密闭容器内,不准同时进行电焊及气焊工作。

2.15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

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3.1有限空间作业实施作业证管理,作业前应办理《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审批单》(以下简称《审批单》)。

3.2有限空间检测使用的分析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前应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3进行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 h 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作业中断超过30 min应重新进行监测分析,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应连续监测。

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并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3.4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有毒气体空间或缺氧及富氧区域作业时,应做连续分析,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

3.5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
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

3.6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

3.7在缺氧或有毒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必要时作业人员应拴带救生绳。

3.8有限空间作业,在有限空间外应设有专人监护。

进入有限空间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

监护人员进行监护作业时不得脱离岗位,并应掌握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人数和身份,对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清点。

3.9有限空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

3.10在有毒、缺氧等有限空间作业时,有限空间外应备有空气呼吸器、消防器材和清水等相应的应急用品。

3.11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器具。

作业人员离开有限空间作业点时,应将作业工器具带出;作业结束后,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

3.12有限空间作业涉及动火、高处、临时线路敷设等作业时,应分别开具相应的《审批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