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赏识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内容摘要: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教师要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便于有效地实施;要理解赏识教育的意义,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要遵循赏识教育的实施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要分析客观,承认差异;要设置目标,期待进步;要赏识鼓励,加以强化;要允许反复,宽容等待。

课堂是赏识教育的主阵地,老师要能多深入到学生及学生家庭中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赏识教育。

关键词:赏识尊重激励原则措施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时代开始赋予教育新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鼓励性的教育开始风靡教育界,成为家长教师们倍受推崇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中对学生的优点或才能加以赞扬、鼓励并加以肯定,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教学中要适时合理的实施赏识教育,积极、灵活地运用关爱、尊重、激励等赏识策略,以达到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

一、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便于有效地实施首先,从内涵来看,赏识不仅是一种表扬更是一种激发,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理念,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文化。

其次,从外延来说,应该从简单地要求教师去赏识学生,发展到把赏识作为贯穿学校工作的灵魂和统帅;从单一的班级管理层面,发展到把学生作为赏识的主人,将赏识的范围从德育扩大到了课堂、家庭和社区;从泛泛而谈式的教师表扬,发展到注重表扬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融进批评的艺术。

第三,赏识的渠道应由教师赏识学生的单一性渠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向赏识渠道,即教师、家长、社会赏识学生;学生自我赏识;学生赏识别人、社会。

赏识教育的关键首先是赏识,认识到学生的才能和价值,并充分肯定与赞扬,认定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从而形成期望。

并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激励等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这种期望,进而学生把教师的这种关怀、鼓励转化为自己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成功。

其次是如何将这种赏识与期望通过教育教学传递给学生,也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鼓励、眼神、动作的暗示,将教师的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关怀。

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产生与教师期望相符的愿望,并为此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理解赏识教育的意义,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有这样的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优点长处,实现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正面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1.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又不知所措。

这时最需要的是帮助和安慰。

若此时教师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帮助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在某一细节中的良好表现,不仅能平息学生惶恐的心理,同时亦能让学生感受到他在教师心中依然充满希望。

使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2.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先天禀赋都是基本相同的,但他们的最后成就则大相径庭。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懂得欣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加以肯定并帮助他们自然发展,而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许教师的一句话会抹杀了一个伟大的创举。

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正确引导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使他们的天资得到充分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3.赏识教育能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

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练,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地站立起来。

这一次次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学生在失败中善于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

三、赏识教育的实施原则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良好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但是要把其作用发挥到最好,要遵循以下原则:1.赏识教育要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客观实际入手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素质结构和发展优势也不同,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内心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需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因此实施赏识教育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而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胡乱表扬赏识,这样不但不会达到目的,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承认和了解学成差异,尊重和赏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2.赏识教育要适时、适度有的教师家长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表扬,不能给孩子一点批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适时适度的赞赏,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给孩子过度、不切实际的表扬和鼓励,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反而会造成孩子虚荣心膨胀,使“赏识”转化为“溺爱”或者“放纵”,导致孩子因为这样过度的放纵而变得脆弱,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

因此,在实施赏识教育时候要分清场合,掌握好“火候”,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获得进步。

3.赏识教育应该要公平公正《武汉晚报》曾报道过优秀教师洪兆英的事迹,洪兆英老师的座右铭是“孩子越批评缺点越多;孩子越表扬优点越多。

会欣赏学生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被老师欣赏的学生是最快乐的。

”有位男生,是洪老师早年带过的,叫杨艺,当兵回来后办起了一家修理厂。

当年他可是学校有名的调皮大王,不爱学习,像小霸王似的,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

没想到这个大多数人都认为“丢了”的孩子,走上社会能有模有样。

这位昔日的调皮大王动情地说:“洪老师,当年就是您的一句表扬,改变了我。

上四年级以前,因为成绩不好,老师同学都瞧不起我,父母也总是骂我不成器。

就因为这样,我整天搞破坏希望引起别人重视,结果大家反而更加讨厌我。

记得四年级运动会上,我比赛得了两个第一名,您在班上表扬了我。

那是我第一次得表扬,第一次发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后来,您又让我当上了体育委员。

慢慢地,我认识到自己也有很多长处,和同学也渐渐融到了一块。

” 那次表扬,洪老师早已记不得了,但学生的话却让她感到震撼。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赏识并不是只对教师眼睛中所谓的“优生”的鼓励赏识,只对他们充满很高期望,而对“后进生”采取不闻不问,不抱希望的态度,这样很容易使“后进生”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热爱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着极大的期望,公平公正地给每个学生关爱,让他们在赏识中成长、进步。

四、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1.分析客观,承认差异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

它首先要清楚地认识个体,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

因为人各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

学生是有个性发展的人,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极强的可塑性。

作为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班级里有落后的学生是完全正常的。

把学生了解得越客观,对教育就越有利,就像医生只有对症才能下药一样。

在班上,胡同学是一个多动的孩子,上课没有几分钟是安静的,哪边有一点点小的动静,他总是第一个关注,甚至不怎么好笑的事他也会哈哈大笑起来。

每次耐心的私下和他交流,他总是低着头说知道自己错了。

可是到了上课时,他还是管不住自己,有一次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拉别的同学的衣角,起初教师当时非常气愤并毫无耐心地说他:你是不是多动症啊?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而他却说:我爸也说我多动症。

这时教师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假思索的一句话也许伤害了他弱小的心灵。

课上没有多说什么,让他坐下继续开始讲课。

课后,这位老师和他交谈,当然也采取了迂回战术,没有因为责备他当堂课的表现,而是说了一些他的优点,后来我问他什么是多动症,他说是一种病。

看来我的那句话真的是刺到了他的心。

于是老师摸着他的脑袋跟他解释,纠正他的一些想法。

他还天真的问老师一句:老师,那我没病啊?看,多么单纯的孩子,差点因为老师的没有耐心而伤害到他。

后来的读书课上,老师发现他非常认真的表现着,坐得端端正正大声地背诵。

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他,那节课上虽然他还是动来动去,但每次和他进行眼神的交流或给他一个微笑时,他就会不好意思的坐端正些。

2.设置目标,期待进步教师要学会给落后学生设置阶段性的可实现的目标。

作为教师要坚信:没有进步不了的学生。

俗话说:“一口吃不了一个大胖子”,对于孩子的客观不足,并不是了解、承认、搁在一边就行了,要想方设法让他进步才是目的。

为孩子设置适当的目标,从一节课到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循序渐进的提出适宜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努力努力可以达到的,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

对学生抱有期望,给学生足够的关怀、鼓励,学生才会感受到这样的期望,并努力去进步。

3.赏识鼓励,加以强化当孩子向着目标努力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赞赏,加以鼓励,加以强化。

进步可能是细微的,那么我们就使用放大镜。

让孩子自己相信“我也能成为好孩子”,而且让这思想成为一种定势,化为一股前进的动力。

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

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