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导语:在这一个月里,全面细致时间不够了,在原有复习的的基础上,可用六轮复习法来,但要尽可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

也可以自己设计复习进度,时间可以根据自己调整。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一、复习思路初中化学总复习普通采用四轮复习法。

第一轮按章节复习 ;第二轮为专题复习,即将所学知识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神奇、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索 5 个专题,目的在于综合知识能力,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三轮为摹拟训练阶段,旨在增强应试能力;第四轮回归教材。

二、复习策略为了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复习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策略 1:明确目标,以“本”为本,强化基础首先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

通过研读《课标》,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

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

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

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份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子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

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左证。

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则是钢筋、水泥,应下工夫背、记和训练,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化合价、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都应熟练地掌握。

再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点多、面广、量大,复习时很难形成系统,可按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顺序,从个别到普通进行立体式的小结,并与典型实验密切挂钩。

总之,前两轮的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 ;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便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运用自如。

策略 2: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强化思维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辟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流行疾病的预防;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

这种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便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还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

所以,考生应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时常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一、复习规划复习规划普通是三段式复习法。

即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

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

这一阶段要于 4 月 20 日摆布结束,时间约 8-9 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

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

这一阶段要于 5 月 20 日摆布结束,时间约 5-6 个周。

第三阶段是摹拟测试。

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摹拟试题,进行中考摹拟训练。

这一分阶段要于 6 月5 日前结束,时间约 2 周。

二、复习策略⑴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便的作用。

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①基础。

即立足基础。

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

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 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者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者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

②全面。

即全面覆盖。

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先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 ;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者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系统。

即建立体系。

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照,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者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扎实。

即抓好落实。

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者应用 ;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者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者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照,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

即巩固基础。

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照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

即完善体系。

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者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

此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者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知识点的联系已有涉及,但涉及面较小,深度不够,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掌握知识点之间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辩析的能力。

专题复习特别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③综合。

即综合应用。

一是知识综合,章节复习完成了知识点的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足,知识综合程度不够,知识辩析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在加强相近知识的辩析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照,提高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辩析能力。

二是训练综合,专题训练中,要适当减少知识点的对应训练,逐步加强知识间的融合,或者专题内的综合,或者专题间的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④提高。

即提高能力。

专题复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知识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惟独通过具体实践才干转化为能力。

因此,一是必须加强应用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解题方法或者规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⑶摹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摹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摹拟训练,通过摹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者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

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

指导,即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答题技巧等 ;回扣,即反思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解题方法等 ; 强化,即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对重点题型分析归类,强化解题规律,便于考试中迅速提取 ;调节,即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状态。

三、复习方式⑴知识梳理课章节复习按照“以测导学、以测定教”的原则,章节复习可采取“基础诊断典型分析强化训练知识建构”的程序进行。

即:根据知识点设计对应性检测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典型问题或者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建构过程可以放在第二个环节,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专题复习照“体系带点、联系找疑”的策略。

专题复习可采取“体系构建典型辩析应用训练”的程序进行。

即:找出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关联内容进行对照辩析,明确内涵与外延,明确区别与联系,然后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辩析和应用能力。

⑵习题课习题课的功能主要是矫正和强化,即矫正学生的认识偏差,进一步强化知识的重难点,而矫正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习题训练之中,因此,习题课设计的前提是信息的搜集,即搜集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搜集学生训练中的错题,针对搜集的信息设计讲、练的内容。

搜集信息的渠道即可以是课上,也可以是课下,即可以是学生的作业,也可以是课堂的交流等。

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搜集信息典型解析诊断训练。

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矫正知识入手,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解题规律,然后针对讲解内容设计诊断性训练,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解题方法或者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