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昭君出塞有感600
篇一:《王昭君》读后感+散文随笔
《汉宫名媛王昭君》观后感
昭君出塞的故事古今闻名,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却因为不知贿赂画工而在后宫生活多年无人问询。
匈奴来汉朝拜,她主动出塞和亲,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
对于昭君出塞,有许多说法,有人说她是大义,为了民族国家的和平团结而主动出塞,也有人说她不甘后宫的寂寞,甚至有人说她是汉奸,因为当时汉朝实力强大,由于昭君出塞,使两族和平多年,增强了匈奴的实力,为后来匈奴的入侵埋下了伏笔。
《王昭君》这本小说以故事的形式,展开了昭君从普通平民到后宫妃嫔、长公主乃至出塞和亲的一生。
小说语言为白话文,通俗易懂,同时也有一些古文的特色,让人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情,文中也有许多对汉时风俗和建筑等的介绍,对增长读者的见识也有很大帮助。
这是一本小说,取材于史实,却并不困于史实,其中为了艺术特色虚构了很多。
例如史书中所言为王昭君因不知贿赂画工而入宫数年,不被宠幸,心中怨恨,主动请求出塞。
小说中却是皇帝因见画像不好看,名不副实而选派昭君去和亲。
这样增添了小说的艺术特色,让读者获得更好的艺术享受。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会发现,王昭君的一生其实是非常悲剧的,她先嫁于呼韩邪,在呼韩邪死后,她又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三十三岁即死于塞外。
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小说,感受昭君那种民族大义,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
为昭君悲悯。
读后突然想起了同样出外和亲的文成公主,现附上一篇读后随笔,供大家欣赏,仅为游戏之作,切勿与历史挂钩。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读《王昭君》有感(我所看到的,不是那个为了民族大义献身的王昭君,而是那个有情有义,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的王昭君,为昭君悲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红尘中,尘世里,在岁月涌动的长河中,我只想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
没有繁杂,没有扰乱,不问世事,我只愿可以处于宁静的山野田间,默然度此一生。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请不要叫我昭君,也请别和我说起边塞。
我只是一个弱女子,肩膀柔弱的我扛不起大汉百万子民的安定生活,娇弱的容颜负不起时间的重债。
日出日落,流溢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世人都传颂于我的无私、我的伟大,可谁曾想过我的无奈、我的悲伤呢?可怜年迈父母泣涕涟涟,我心儿怎能不牵?
当和亲的车马渐行渐远,有谁能看到车桥里的我流下了怎样的热泪?远离了父母大人,远离了我的家乡,也即将远离生我养我的大汉天朝。
那一刻我又怎能止住泪水?孤泪落日流,塞上点清秋,莫道寒情向晚留,一行孤雁,几处离愁,欲语话还休,昭君远去,离愁。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漂泊世间,随风流转,扣问世外桃源,寻觅灵溪仙境,做游离在红尘中的一粒尘埃,平凡中带点小小的惬意。
但世间却不允许,我只是一个羸弱的女子,却奈何让我扛起大唐亿万子民的安定生活?我不想变得伟大,我只想相夫教子,花前月下;我只想围绕在父母身边,尽享亲情。
却为何远离我的家乡,远走塞外?此刻我已身在边远的藏西,过着孤独的生活,请别叫我文成公主,这是我身为公主的悲哀。
车队渐行渐远,我的心我的情都已化作满天云烟,这是我的哀叹,这是我的思念,亲手绣一幅长卷,那是我山河壮丽的大唐江山,皇兄的丰功伟绩。
而我只是泣涕涟涟,浸染了江山,将悲痛藏于心间。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漂泊红尘中,没有烦扰,不问世事,漠然生活于山野田间。
篇二:《王昭君》有感
《王昭君》有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
一盘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透出一层深红,托着落日的沙漠浪头凝固了,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寂静无声,犹如她现在的心情。
沙漠上的寒风一阵一阵像一双无形的手鞭打这她的面庞,落下的泪,随着这风飘散了。
她只是一介女流,身上却背负着国家命运;她只是一介女流,却有勇气远嫁匈奴;她只是一介女流,为了和平牺牲了自己。
她把一切都留在了塞外,在金色的沙漠上,在广阔的草原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她那绝世的容颜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心上。
她有过泪,有过恨,有过彷徨,但最终是坚贞不渝的,她撑起了历史,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那一夜,匈奴和亲的消息传遍长安。
她深处禁宫深处,空对明月,在无尽的时光中徘徊,要么出塞和亲,要么深待空宫,前者飞出牢笼,顺应自由,后者囚禁等待,只能在无声无息中默默死亡。
为了自由,出塞又何妨!
匈奴使者已奉旨进宫选妃,后宫三千佳丽个个双眉紧锁,只有她面对这一切,淡淡笑着接过了圣旨,也接过了国家的安危。
琳琅满目的嫁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皇帝的赏赐,她都不在乎;她只知道边疆无休止尽的战争,战士每天都在生死间挣扎,生死未卜。
两个国家的恩怨竟由一个纤弱的女子承担。
为了国家的存亡,出塞又何妨!
长安城前,与父老乡亲挥泪告别,他们不舍这个女子的离别,但是他们知道这个女子出塞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全长安城百姓的安危,所以,他们不得不牺牲她。
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祈祷她在异国可以过得好
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大沙漠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一列迎亲队伍在漫天的黄沙中缓慢前进,天空中的单飞的孤雁一阵一阵凄凉的号鸣仿佛在为她的命运抱不平。
只是边关告急,长安城内一片狼藉,边疆的战士们天天死伤无数,也许只是天意让她选择了这条坎坷的路。
为了长安百姓和边关战士的安危,出塞又何妨!
塞外风沙中柔弱的身影,坚定地前行着,为了自由,为了和平,为了安定,她一步一个脚印,幻化成战争结束的一个标点。
为了这片土地,她,是伟大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大多把昭君出塞当做一种悲剧,纷纷写诗做词抒发对昭君境遇的悲叹。
虽然王昭君可能是悲伤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王昭君她是坚强的。
她为了祖国,嫁给了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一路上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她无怨无悔。
所以,昭君出塞未必是一场悲剧。
如果王昭君当年没有选择和亲,而是继续留在深宫,可能最终老死在皇宫中,孤独一生。
和亲是她不甘被埋没的决定。
这个决定不但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也在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使汉匈的烽火熄灭了半个世纪。
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无疑,王昭君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拥有绝世的美貌,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不仅在千年以前,当今社会也涌现出了众多美女,她们不但容貌美,更是心灵美。
最美女老师张丽丽在危急时刻舍己抢救学生的壮举中绽放出她的美;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托起一个坠落的生命;最美双胞胎孕妇彭伟平,为救邻家落水女童,夭折一子。
她们的美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她们的美也是最动人的。
琵琶幽幽深入人心。
听,千年前的琵琶声又在耳边回荡。
篇三:内在美与外在美---读《王昭君》有感
最近有些忙乱,工作上的事很多,加上孩子开学,什么也顾不上。
其实人最大的疲惫不是身体的奔波不已,而是思绪纷忙,挥之不去又理不清头绪。
即使得空闲暇片刻,也难以让心静下来休息,正巧同事的桌上放了一本金斯顿著《飞艳---王昭君》,已经老旧得连封皮都找不到了,这样的书,正好适合这样的时候有心无肺地翻看。
王昭君,一位众所周知的奇艳女子,从长安古道,到大漠草原,走到哪里,她的美艳就照亮哪里,以致于她的美丽、歌声以及琵琶,让高飞的大雁入迷地忘记了飞行而坠落地面..
正因为此,我饶有兴趣地打开了这本书,一页页地细看,不得不佩服作者措辞修饰之华美旖丽,写人状物之精湛细腻,从头至尾,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把这样一位旷世绝代的美艳女子描摹得让人忍不住掩卷沉思、任想象纵横飞驰。
寂寞宫墙3年独守,梨花带雨半是忧伤半是愁,汉王殿上隆胸细腰,发髻斜压,轻摇碎步,艳惊未央,后来远嫁大漠,一路凶险,然而猛兽见了她变得温顺退缩,行侠、歹徒为她放下手中的长剑,飞鸟欢快地停在她的肩头,整个草原为她绽放异彩,十几个马背上长大的汉子难以制服地烈马乖巧地等候她的驱遣,以及为她愁肠百结,柔肠寸断的元帝、呼韩邪单于、宇文成、方笑天,还有后半生陪伴她的复株累单于..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淋漓尽致地刻画着这位艳冠群芳的宁胡阏氏。
然而,当我终于看完最后一页,这些美艳突然变得极为淡漠,甚至于,我听到两种声音在苦苦拼杀,一种来自于该书对我的灌输,而另一种,则来自于从我幼小的时候就有的,传说中的那个圣洁、优雅、善良、美丽王昭君,至此,昭君的形象反而变得空洞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