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跨国并购论文范文2跨国并购论文范文6(一)实行先合作后排挤的方式。

跨国公司先与我国一些企业特殊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合资建厂,跨国公司供应管理,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中方往往出让自己的优良资产。

建立合资企业以后,跨国公司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合资企业的进展,致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

跨国公司相比于国内企业的一大优势就是其资本的国际化带来的资金充分。

中方资金来源单一,在跨国公司的这种策略下往往被拖垮,最终不得不退出合资企业。

跨国公司通过增资控股等方式掌握整个合资企业之后,利用其强大的资本以及丰富的管理阅历使整个企业在短期内扭亏为盈。

相反,中方企业在退出合资企业丢失企业的掌握权的同时还丢掉了本方企业以往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市场。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北轴承厂。

在与德国公司合资时,拿出了铁路轴承这一自己的优质资产,结果以后几年渐渐被德方拖垮丢掉了合资企业的掌握权。

德方掌握合资企业的经营权后快速实现盈利,不但掌握了整个合资企业还抢占了铁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

(二)利用一些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急于吸引外资的心态廉价并购当地的一些企业或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条件,挤压当地企业的生存空间。

一些地方政府特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制定了各种优待政策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外资不区分善意还是恶意,甚至不惜代价地吸引外资,为恶意并购供应了难得的机遇。

这种盲目吸引外资导致的结果是地方企业的进展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一些国企趁机被外资以廉价收购,导致国有资产严峻流失。

而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外资的舍命打压下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

杭州齿轮厂在与外资整体合资时双方由于控股权的争夺使得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此时,外资威逼称“假如不控股,就不来杭州投资”,最终,在地方政府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压力下,外资如愿以偿,胜利控股。

合资后,杭州齿轮厂的商标被外资禁止使用,其优势产品和研发力气以及大量技术成果也尽归外资全部。

(三)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优势与中方合资后排斥合资企业的自主创新,大举扼杀中国品牌,使中国企业变成单一的加工厂,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上的一环,既没有学问产权又没有核心技术。

大多数中方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的初衷是利用跨国公司资金优势的同时,学习和消化他们的管理与技术。

然而,跨国公司却并不会向中方转移核心技术,其转移的仅仅是操作技术。

当中方试图自主创新改造民族品牌时也会遭到外资的阻碍。

我国的汽车工业在这方面就是相当典型的例子。

上海汽车曾试图利用大众公司的技术改造民族品牌,但遭到了大众公司的断然拒绝,并且严格规定不允许将大众技术用于任何中国品牌上。

(四)少数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对同行业的国内中上游企业进行掠夺式的收购,从而取得整个行业的话语权,继而抢先制定行业标准,给其它弱势企业制造障碍,防止其它跨国公司进入。

我国在实行长期的外资单向开放后,目前在一些行业内已消失了外资企业限制竞争的现象。

柯达公司1998年对中国感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并购,并购了除乐凯公司以外的几乎全部同行企业,一举奠定了其中国感光行业的垄断地位,其对中国感光行业的掌握不仅限制了其它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还使得其它跨国公司难以涉足中国市场。

(五)一些跨国公司在并购图企的同时,利用国企改革之际胜利绕过我国现有法规,打入部分限制外资进入的重要行业。

2021年4月,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名目》颁布,电信,燃气,热力,给排水等行业被允许外资进入,同年8月,《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正式实施,民用航空业也被允许外资进入。

现今,外资已经进入到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和领域。

而在此之前,个别原先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已有被外资渗透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随着A股市场全流通改革的逐步完成,跨国公司通过股票二级市场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恶意收购的比例将会渐渐增加。

由于目前没有外资公司在中国A股上市,跨国公司往往以受让股权或战略投资人肯定控股的方式与中国企业合作,从而间接进入中国股市。

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以及一批关于外资进入资本市场的相关法规和方法的实施也将为跨国公司收购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甚至取得上市公司的掌握权供应了机遇。

二、跨国公司在华恶意并购的特点(一)跨国公司大举并购我国重点和关键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往往在全行业中起着技术支撑和产业转型,的引导作用,简单受到行业内其它企业的追随。

近年来,发生在工程机械业,装备制造业,电器业等重点和关键领域的并购案层出不穷:凯雷-徐工并购案,西北轴承厂外资并购案,杭州齿轮厂外资并购案,大连电机厂外资并购案,无锡威孚外资并购案,锦西化机外资并购案等。

这一系列并购案的最终结果是中方一再痛失品牌,市场和产业平台。

工程机械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它涉及国家长远的进展力量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这些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假如被外资把握掌握权,势必造成整个行业的过度集中和垄断,国内企业也因此失去自主创新力量,甚至危害国家经济平安。

(二)随着国企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具有肯定实力和进展潜力的上市公司成为跨国公司觊觎的目标。

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基础好,市场知名度及信誉高,具有较大的进展潜力,并购后可取得短期投资,长期见效及改造一步到位的最佳经济效益。

并购方还可以以三资企业的身份享有国家的各种相关优待政策。

国有企业改制和地方推动国有产权改革都为跨国公司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供应了机遇。

另外,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在外资并购中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将来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结束后上市公司股权的全流通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给恶意并购开启了机会之窗,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恶意并购威逼更加现实化。

(三)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制度不合理,评估方法不科学,产权交易不规范,同时由于中介机构不成熟,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峻。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时,有部分企业对国有资产评估不实甚至未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评估,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价格往往偏低,而且对企业所用有的商标,专利,品牌,信誉等一些无形资产未赐予充分的重视,没有计入企业总资产价值中,从而导致国有资产严峻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企业并购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市场行为,技巧性和操作性很强。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的信息对称,价格协商,法律保证等都应当由中介机构担当。

然而由于并购刚刚在中国起步,中介机构尚处在发育阶段,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限,导致企业并购过程在非客观公正的条件下进行,致使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处于劣势,并购成本过高,资源难以优化,资产难以有效重组。

(四)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胜利与否取决于政府,而非市场的选择。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期,传统体制的惯性使政府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规范性。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突出业绩,盲目追求GDP,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强制性地对企业并购决策进行干预,对外资由利用变成了仰仗。

为了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不惜以市场换技术,以地皮换资金,以国企的资金换资金,以环境的污染换资金。

其后果是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抑制了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对国家经济平安造成了不利影响。

(五)中国企业自身的落后为跨国公司的并购在产业层面上产生垄断供应了可能,而恶意的跨国并购又会锁定中国企业的落后。

我国企业落后的缘由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竞争力弱,有的企业在整合多家企业快速壮大自己的规模的同时也由于整合的企业良莠不齐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这为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埋下了伏笔。

其次,我国企业技术研发力量弱,即使一些大企业的研发投入都还不到2%,而跨国公司一般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在5%-15%之间。

这正是我们企业普遍落后跨国公司的主要缘由之一。

再次,一些企业目光短浅,崇洋,把与跨国公司合作看作是一种时尚和光荣,殊不知与跨国公司合作简单,但要达到双赢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实力,而不是寄盼望于讨好跨国公司。

(六)少数一些跨国公司恶意并购中国企业仅仅是出于投机的目的。

在企业并购中,并购双方的股票往往都会上涨,收购方可以在目标企业的股票上涨之后将其拥有的股份溢价转让猎取溢价收益。

也有一些特地从事收购投机的企业长期致力于讨论各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股权结构,查找那些股权分散或有潜在价值的企业,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或者抵押贷款取得融资来收购这些企业,然后经过短期的包装重组后出售,从中牟取暴利。

三、防止跨国公司恶意并购的对策讨论恶意并购的危害在于会形成垄断,抑制自由竞争。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的经济是最有效的经济,垄断会破坏良好的经济秩序,阻碍经济的健康进展。

因此,防止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对我国国家经济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那些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同时实行措施制止和防范。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政府在跨国公司并购问题上的主要职能是依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和行规法规,通过制定外资并购的交易规章,爱护国家经济平安。

详细有:(一)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战略性产业,对于战略性产业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的界定。

对于涉及到战略性产业的外资并购应当加大审查力度,防范潜在风险。

市场准入要管的同时更要加大准入后的监管。

(二)加快制定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规范外资并购活动。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并购活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而我国的相关法规却不尽完善,一些法规制定之后没有依据形势准时做出修改,导致法规与市场不配套,对国家经济的平安运行产生威逼。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法规相对完善。

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阅历,完善法规建设,包括完善(《反不正值竞争法》和近日刚出台的《反垄断法》,规范和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管,建立规范化的资产评估机制,大力进展社会中介结构等。

(三)完善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绩的考核。

跨国公司并购的步伐在加快,一些掌有企业控股权的地方政府出于引进世界500强的政绩考虑,对外资收购行为往往不去仔细分析其背后真正的意图,盲目地将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因此,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绩的考核不能单单停留在数量上,而应更看重其质量。

(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是国家确保产业平安最有力的措施。

国家可以通过有效整合产权及其资源,对一些关系国家战略利益和产业平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加大政策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有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量的企业,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鼓舞民营企业的进展,保持市场竞争的秩序和法规环境的公正透亮。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企业是并购的主体,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回避并购。

我国企业要想不被跨国公司恶意并购,必需从自身进展角度寻求突破。

详细有:(一)我国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力量,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