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代史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世界近代史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

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

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

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

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

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

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俄军主力两个集团军进攻德国的普鲁士,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一条几十公里宽的空隙。

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

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日德兰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海军进行的决定性军事战役。

1916年5月一6月,英德海军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斯卡格拉克海峡发生遭遇作战。

双方出动了上百艘军舰,战况惨烈。

战役的结果是英德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是,德国海军试图进入北海以及大西洋作战的军事企图没有实现,英国仍然控制着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控制权。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发生的重要战役。

1916年7月一11月,英法联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发动军事进攻,试图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军事进攻压力。

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地段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役的结果是英法与德军均损失军队在百万人之上,但是,英法军队并没有打破西线的战略僵持格局。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全部失地。

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青年阿富汗】二十世纪初阿富汗官吏与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集团,代表自由派地主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反对英国殖民压迫,主张争取民族独立,限制王权,实行改革。

1908年被镇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活动。

1919年政变后,同情青年阿富汗的阿孟乌拉汗掌握政权,改革中央行政,发展教育,鼓励工商业。

1929年阿孟乌拉汗被推翻,青年阿富汗派随之瓦解。

【苏加诺综合型民族主义】主张力量均衡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以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为特征【甘地】(1869-1948)印度国大党领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际倡导者。

出生于印度土邦贵族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学成回国后担任律师。

1893年在南非曾领导当地反种族歧视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国,投身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发起并倡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社会改良,主张自我道德的完善,利用道德的完善建立理想社会,主张实现不同教派与民族的和解,主张恢复古代印度文明,借以抵抗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由于甘地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巨大贡献,被尊为“圣雄”。

1948年在教派纷争中为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刺死。

著有《印度自传》、《自传—体验真理的故事》。

【尼赫鲁】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其培育的尼赫鲁王朝至今影响印度政坛。

尼赫鲁也是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创始人之一,在思想上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冷战时期在美苏之间偏于亲苏。

尼赫鲁的大国雄心后来导致了中印边界冲突,留下了迄今依然困扰中印关系的边界问题。

【华夫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

1918年冬,埃及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还要求到巴黎和会申诉。

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断然拒绝这一合理要求,并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

1919年3月,以开罗学生的反英示威为起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风潮,迅速席卷全国。

后来,和平示威又转变为自发性的武装起义,开罗等大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巷战。

农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西集英俊,破坏铁路。

起义发展到很大规模。

在埃及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埃及人民为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争取国家的彻底独立,继续坚持斗争。

【桑地诺】(1893-1934)尼加拉瓜民族英雄。

1926年起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号召反对美国占领,把美国资本家夺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坚持7年游击反美武装斗争,1933年迫使美军撤走。

次年2月被国民警卫队司令索莫查·加西亚暗杀。

【墨西哥护宪运动】【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德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9年2月,在镇压十一月革命的基础上,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举行制宪会议,通过魏玛宪法,也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任总统为艾伯特。

魏玛共和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但是它赋予总统过大的权力,同时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的存在,因而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便利。

1933年希特勒上台,大肆推行个人独裁,魏玛共和国实际上名存实亡。

【《我的奋斗》】书名,希特勒著。

1924年在巴伐利亚监狱,由希特勒口述,赫斯等人笔录整理,1926年出版,份两卷27章。

除了自传体章节外,涉及内政外交、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问题,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主义、复仇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以民族复兴、打破《凡尔赛条约》控措,争取"生存空间"等口号,鼓动德国走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道路,全书冗长,杂乱无章,是研究法西斯兴起和二战起源的重要著作。

【国家法西斯党】(战斗法西斯)意大利的法西斯反动组织。

其前身墨索里尼在1919年组建的“战斗法西斯”,1921年改称国家法西斯党。

国家法西斯党党徒一般身穿黑衫,手持棍棒,进行暴力活动,镇压工人运动,因此又被称为“黑衫党”、“棒喝党”。

国家法西斯党标榜社会改革,反对社会主义,主张极权主义:还鼓吹阶级调和、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

【蒙德主义】1926年英国工人总罢工,表明战后英国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统治阶级在罢工失败后加紧向工人阶级反扑,于1927年7月颁布了一项“劳资争议和工会法”。

禁止举行总罢工和同盟罢工,凡参加新法令认为非法的罢工或歇业者,应判刑或罚款。

在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面前,工会领袖干脆号召工人放弃斗争,公开鼓吹阶级合作。

以化学及电力工业巨头阿尔弗雷德·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工会右翼领袖的呼吁,于1928年7月4日与工会签署协定,规定以“调解制度”取代罢工活动,开展所谓生产合理化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资本主义。

这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英国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被称为“蒙德主义”。

【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十四点”原则】一战结束以后,美国为凭借其膨胀起来的经济优势力图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于1918年1月由威尔逊总统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所谓寻求世界和平的“十四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秘密外交;公海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公平处理殖民地;维护民族独立;建立国际联盟等。

这是美国以虚伪的和平辞藻巧妙地掩饰其争夺世界霸权的纲领。

为了实现这个纲领,美国力图在西半球巩固并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在欧洲保持英法与德国的对抗,在东南欧建立由美国控制的巴尔干联盟,在东半球要求列强承认“门户开放”政策。

【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