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1、不愿做。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讲课时学生的举手率很低,而把学生叫起来时发现他们多数会回答。
询问了其它班的老师,也或多或少的有这种现象的存在。
A同学的父亲是中学的校长,她一向成绩很好,但上课除非是公开课,或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问题,否则她是不会举手发言的。
再后来,她连学校的某些公益活动也不愿参加,与其它班干部的合作也不愉快。
问其原因,她说:“别人都知道,还用问我?”语气中相当的自傲。
2、不敢。
B同学虽是男生,但从小就娇气,已经上五年级了,在家晚上上厕所还要奶奶陪着。
课堂上从不举手,更不用说向教师提问了。
原来,他从小身体不好,经常要家人照顾,而且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父母在外打工,他自然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了。
3、不会安排。
C同学的作业大多数是在交之前10分钟做的。
有一次问他,别人做作业时你干什么呢?他说:“也没干什么,就是钢笔坏了,修一下。
”“你不是有好几支钢笔吗?”“嗯……”4、自制力差。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和年龄有关系,高年级的同学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可达20—30分钟,但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其实这也难怪,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体比我们小时候多得多,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新相对较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是让学生“望而却步”,上课时自然会“开小差”了。
产生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很多。
但我发现,在独生子女中,孩子的坏习惯多;其次,父母不经常在家的,孩子问题也多。
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好习惯。
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各种层次的合格人才,是历史赋予每个教育者的使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有违纪行为的学生,特别是农村高中更是如此,如果不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合格人才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时积累的一些素材,并调查分析目前高中生违纪行为的现状及其成因,以探讨教育对策。
一,农村高中生违纪行为的表现1、经常无故(或借口)旷课,缺课,对个别教师不尊敬,不按时完成作业等;2、赌博,变相赌博时有发生,个别同学染上抽烟,喝酒的习惯;3、玩游戏机,打台球,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屡禁不止;4、极少数人甚至有纹身,拉帮派,入团伙,打架,斗殴;5、一些同学有看黄色书刊,黄色录象;6、夜不归宿,出入歌舞厅,敲诈勒索,团伙拦路抢劫等违纪行为也有发生。
二、农村高中生违纪行为产生的原因农村高中生违纪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多维度的。
概括起来有两方面。
1、社会的外因作用。
而社会外因又是从三个不同层次上体现出来的。
第一、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1)放任自流或期望过高。
(2)溺爱迁就或家规过严。
(3)学生家长中过分的经济不平衡,过分的文化素养不平衡。
第二、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1)农村中学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正面教育不力。
(2)教育评价的方法单调,不科学。
(3)不良的非正式团体阻碍了个体的正常社会化发展。
第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1)社会的阴暗一面导致农村高中生违纪现象的产生。
(2)社会上精神食粮中的文化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2、学生的内因作用。
内因包括学生对心理,生理的认识上及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向成熟的时期。
心理学家认为,此时青少年学生生理的急剧发展变化,将出现六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特征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
与之想适应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疑”可概括为过度性,闭锁性的特征。
过度性是高中生处于儿童向青年发展的一个过度时期,从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的那天起,就出现了积极要求独立的意向,但实际上又独立不了,他们希望受人尊重,把他们看成大人,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真正的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自由观又都是一个谜。
正因为他们常常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常会一面对成人实行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保留一块心理“自留地”。
另一方面,又与把他们当作小孩的家长,老师相对抗,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故意违背家长,老师的意志行事。
高中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意志品质远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不强。
这就使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品德教育时常遇到三方面的困难:第一方面是青少年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愿墨守成规。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幼稚,因而在分析问题时,难免要出现以偏概全的言行。
第二方面是青少年思维敏捷,好胜心强,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他们的拼搏,奋斗一旦遇到挫折或打击,就会产生悲观情绪。
把自己孤立起来,产生厌世情绪。
第三方面青少年富于幻想,模仿性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真伪,良锈的能力,对影视作品中,报刊上出现的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的能力。
结果导致思想行动的错误。
三、对农村高中生违纪行为的教育对策。
1、增加教育投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德育工作,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3、加强早期控制性教育,加强对非正式团体的管理。
4、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5、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创办特色教育,搞好“希望工程”建设。
总之,农村高中生的违纪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需要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工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淺谈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矫正摘要: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终身的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农村高中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根据其行为表现的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内向型不良课堂行为具有隐蔽性,更难矫正,影响最大。
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有5个方面。
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矫正,主要有5种略。
关键詞:不良课堂行为习惯表现成因矫正策略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折射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乃至人生的发展。
因此,良好的学生课堂行为习惯显得非常的重要。
这里主要是讨论高中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一、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举。
从仪容仪表角度有:穿拖鞋、背心,男生留长发,女生披肩散发,带首饰,穿奇装异服等;从教室环境角度有:课桌椅摆放不整齐,地面、天面不扫,拉圾不倒,窗户乱贴挂,桌上乱堆乱放等;从上下课问候角度有:上课不起立或不站好,不喊老师好,下课不起立或不站好,不喊老师再见等;从课前行为角度有:不预习,值日生不擦净黑板等;从课中行为角度有:迟到,早退,吃东西,打瞌睡,怪笑,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做滑稽动作,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害怕提问,抑郁,神经过敏,烦躁不安,乱涂乱画,看别的科目书,看课外读物,玩电脑笔记等;从课间行为角度有:喧哗,不做课间操,不做眼保健操等;从课后行为角度有:不关好门、窗、灯、扇,不完成作业,争吵,打骂等。
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根据其行为表现的倾向,可分为两大类:外向型不良课堂行为和内向型不良课堂行为。
外向型不良课堂行为会直接扰乱课堂秩序,易被察觉。
例如,怪笑、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做滑稽动作、迟到、早退、上课不起立不喊老师好、下课不起立不喊老师再见、值日生不擦净黑板、下课喧哗、戏闹、不做课间操、不做眼保健操、争吵,打骂等。
内向型不良课堂行为是不易被察觉的、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威胁的退缩型行为,虽不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秩序,但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甚至对自身人格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主要表现为:不预习、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害怕提问、抑郁、神经过敏、烦躁不安、乱涂乱画、不完成作业等。
外向型不良课堂行为虽时有发生,但其普遍性却远次于内向型不良课堂行为,内向型不良课堂行为因大多具有隐蔽性,因此更难发现,更难矫正,对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二、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影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诸多因素中又以办学体制、教师的授课质量、师生关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及心理素质等为主要原因。
1、教育改革不到位。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年来,素质教育步履艰难。
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素质教育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许多学校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
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不良课堂行为的发生。
2、教师不全面履行职责。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教师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
在课堂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做人的教育。
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撒手不管,对不良的行为不制止不批评,对良好的行为不彰明不表扬,从而导致不良课堂行为的蔓延。
3、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关系。
由于教师在学校的特殊地位,再加上文人的自认清高,因此,他们往往看不起学生,始终认为学生是被动受教育的而至尊于学生之上。
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热情,对所谓的差生更是横眉竖眼,打从心理看不起,不把他们当人看,认为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久而久之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造成严重的敌对关系,学生对老师反感,而老师也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教,从而引发各种不良课堂行为的发生。
4、学生自身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随着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大学扩招,高中扩班,初中普及,致使高中招收的学生文化素质越来越差,正式生与择校生实际水平差距大。
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太差,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于是就干脆不听课,或者打瞌睡,或者搞别的小动作。
5、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是认知失衡引起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评价过低,缺乏自信,一遇到难题或考试失利,就产生了忧愁、焦虑、痛苦等一系列心理体验,并进一步导致抑郁、发呆、害怕提问、烦躁不安等不良课堂行为。
二是欲求失衡引起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一直是班内的学困生,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下,他们大多得不到老师的关怀、信任和鼓励。
来到高中学校后,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与爱护,希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若教师考虑不到这一点,在他们出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不去帮助分析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横加指责,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敌意,甚至以顶撞、恶作剧等方式来与老师作对。
三、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深化教育改革。
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改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还不能取消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