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
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
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
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
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
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
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
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
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
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答:一、原因分析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
第一,了解自己。
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
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
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案例分析2.基本情况:(性心理问题)杨某,女,15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文静。
从初中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
到了高一,看到别的女孩谈恋爱,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冲动,很想找个“白马王子”,但迫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敢找。
有一天,看到高二一名英俊潇洒的男生后就暗自喜欢上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课无心听讲,心想着如何给他写信,整日心神不宁,幻想和他在一起的情景。
同时,渐渐不愿和同学在一起,唯恐别人将她心灵的秘密“偷”去。
学习热情开始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
家长和老师追问她原因,同学们也用不理解的眼神探询她。
她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答:一、分析原因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1.性成熟。
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
2.青春期神经衰弱。
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
3.单相思倾向。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该案例中,杨某就属于这情况。
二、解决方案对于杨某的症状,可以采用以下疗法:1.运用疏泄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2.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
此刻请患者学会分解性爱,把爱提取出来。
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
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
3.战胜自己。
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
三、小结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至15岁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
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间(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
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的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性爱有关。
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性爱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性的性适应。
案例分析3.基本情况:(学习困难)陈某,14,女,初二,智商正常,文化课学习成绩在班上却倒数一二名,尽管她每门功课也很用功地去学习,但是收获甚微,而且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班主任及科任老师都很着急,家长也很发愁,家长甚至怀疑陈某心理及智力有问题。
后来偶然谈及便请家长将她带到医院心理咨询室,确诊为学习困难。
答:一、原因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
二、解决方案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
通过特定技巧(如画“愿望”图、时间算账等),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
2.实施行为训练。
每一次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3.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4.对于由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三、小结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
案例分析4.基本情况:(厌学症)王某,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灯均收效甚微。
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
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
”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玩电脑游戏。
答:一、分析原因1.学生自身的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的因素二、解决方案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
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3.与其他老师沟通。
三、小结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5.基本情况:(强迫症)乔某,初三女生,15岁,身材苗条,打扮得干净整洁。
乔某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听歌,尤其当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听歌一直都是其解闷的好方法。
但从初三开始,歌声却成了乔某摆脱不了的心魔,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前开始),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的时候,乔某总是忍不住趋向那些听过的歌词和旋律,更糟糕的是在考试的时候也在想,而且依稀那个就会沉浸在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了考试成绩前所未有的退步。
未来止住成绩的下滑,乔某总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想可越是不想去想,就越是忍不住,弄得自己心情很烦恼。
乔某担心再这样下去,中考肯定会考砸。
答:一、原因分析1.压力过大。
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
2.家庭因素。
乔某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
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
3.人格因素。
乔某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地思虑和牵挂。
乔某已形成强迫症。
二、解决方案1.主要采取了森田疗法来帮她矫正。
2.解决乔某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某强迫症症状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个性,向她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3.与乔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某的要求。
三、小结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
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
就其产生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以及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
案例分析6.基本情况:(粘液质、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潘某,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亲为下岗职工,母亲为黑车司机,贷款买车,早出晚归,经济情况拮据。
父母均初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家庭无精神病历史。
潘某在家里不被宠爱,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得顺从父母的话;家长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不好,对孩子不接纳、不认可、不鼓励。
从小爷爷疼爱她,爷爷在她6岁时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受到父母的责备,就想起爷爷。
由于学习不好,脾气不好,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
潘某称,“在运动会上跑1500米,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班里有两派学生,不知道应该跟谁玩?”“我想买一本我喜欢的书,爸爸妈妈就是不给买”。
答:一、原因分析1.潘某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循规蹈矩,不善言谈,影响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偏下。
2.父母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经济状况拮据。
父母忙于生计,少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责备。
与普通孩子比,缺少家庭的支持力量,导致心理脆弱、易焦虑。
3.潘某十分向往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但受家长的影响,自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根据以上情况,潘某的主要问题是偏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
二、解决方案首先,采取与潘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它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确定目标。
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加深咨询关系,分析其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交友原则,探讨与同学玩时的成功策略。
再次,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使她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并加强亲子交流。
在交谈过程中,找父母的优点,分析与父母交往时的成功策略。
让她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还要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分析现在的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
三、小结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多数住上了楼房,邻居之间很少来往,甚至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首先,建议青少年主动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如同学之间互相“串串门”、邻居之间走动走动、多帮助父母采购生活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