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

遗传学

名词解释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具有特殊功能,能自我复制的部分,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基因的载体。

2.二倍体:每种生物染色体数目在体细胞中为2n的,称为二倍体。

3.单倍体:二倍体生物性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通常是n,称为单倍体。

4.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形状、大小、着丝点位置等相同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通常把这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5.细胞周期:通常把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6.联会: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两两并列配对,这种现象称为联会。

7.互换: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在联会时可以交换某些片段,从而产生遗传性状的重组,称为互换。

8.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配对,这种配对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9.着丝点: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缢缩而染色较浅的部分,是纺锤丝附着的地方,又称为主缢痕。

10、凑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

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形成性细胞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填空题1.高等动物的细胞一般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2.细胞的外面由(细胞膜)包被着,这个膜又称为(细胞膜),里面是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质。

3.细胞核包括(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等几部分。

4.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通道,称为(核膜孔)。

5.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6.间期核的染色质经固定染色后呈现出深浅不同颜色的两种区域,着色深的区域被称为(异染色质),着色浅的区域称为(常染色质)。

7.一般研究染色体的形态,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后期)。

8.染色体上纺锤丝附着的地方,称为(主缢痕),又称为(着丝点)。

9.根据染色体上着丝点的位置、染色体臂的长短和随体的有无,可以把染色体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着丝点染色体)、(近中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末端着丝点染色体)等。

10.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11.细胞分裂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方式。

12.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其特点是每个初级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

13、进化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适应),二是(选择)。

14、溶酶体的主要作用是(溶解和消化)。

15、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具有(特殊的功能,能自我复制)的部分。

研究染色体的形态,一般是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后期)。

16、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间期。

间期细胞核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此期DNA(进行了复制),组蛋白等的含量(也有相应增加),为子细胞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单项选择题1.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游离的细胞多为(A)。

A.圆形或椭圆形B.扁平、方形、柱形C.纺锤形或纤维形D.星形2.具有收缩机能的肌细胞多为(C)。

A.圆形或椭圆形B.扁平、方形、柱形C.纺锤形或纤维形D.星形3.神经细胞多具有长的突起,为(D)。

A.圆形或椭圆形B.扁平、方形、柱形C.纺锤形或纤维形D.星形4.紧密连接的细胞,形状为(B)。

A.圆形或椭圆形B.扁平、方形、柱形C.纺锤形或纤维形D.星形5.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主动运输的实现是靠(C)。

A.核糖体B.溶酶体C.载体D.中心粒6.之所以称为粗面内质网,是因为表面附着有(B)。

A.溶酶体B.核糖核蛋白体C.线粒体D.高尔基体7.线粒体是(A)。

A.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B.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C.进行吞噬作用的场所D.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有密切关系8.核糖体是(B)。

A.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B.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C.进行吞噬作用的场所D.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有密切关系9.减数分裂粗线期时染色体不断缩短变粗,可以清楚看到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这种配对染色体叫做(B)。

A.联会B.二价体C.染色单体D.四价体10.四条染色单体的对应节段发生某些片段的互换,产生性状重组是在(C)。

A.细线期B.偶线期C.粗线期D.双线期11.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是(B)。

A.n B.2n C.3n D.4n1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分裂,产生精子(D)。

A.1个B.2个C.3个D.4个13.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功能的卵子(A)。

A.1个B.2个C.3个D.4个简答题1.从配子发生和受精过程说明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

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四个子细胞,各具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经过受精结合,再恢复成全数染色体(2n)。

这就保证了子代和亲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为后代的性状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而且由于同源染色体在中期I排列在赤道面上,然后分向两极,各对染色体中两个成员向两极移动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

同时,在前期I的粗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片段的互换,为生物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猪的正常体细胞内含有19对染色体,请写出下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1)体细胞(2n,19对)(2)受精卵(2n,19对)(3)精子和卵子(n,19条)(4)极体(n,19条)(5)初级精母细胞(2n,19对)(6)次级精母细胞(n,19条)3、请简要说明细胞在机能方面的共同特点:在机能方面(1)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

(2)细胞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

(3)细胞还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4、一个典型的染色体包括哪些部分?(1)着丝点: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缢缩而染色较浅的部分称为主缢痕,这是纺缍丝附着的地方,又称着丝点。

(2)次缢痕:次缢痕是某些染色体所特有的另一形态特征,染色较浅。

次缢痕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范围大小也是恒定的,这对于在一个染色体组中鉴别特定的染色体很有用处。

(3)随体:是染色体上的一种圆形或长形的突出物,由一根纤细的染色体细丝与染色体相连。

随体的直径可以与染色体直径相等,随体的大小变化较大,有的甚至小到难以分辨。

(4)核仁组织区:这是细胞中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与核仁联系的地方,它与核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生物的核糖体DNA就集中在这个特定的位置上。

5、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又分为哪些时期?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间期细胞核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此期DNA进行了复制,数量加倍,组蛋白等的含量也有相应的增加,从而为子细胞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间期根据DNA复制的情况分为三个时期,即G1期或称复制前期;S期或称复制期;G2期或称复制后期。

细胞一旦完成了分裂前的准备,便进入有丝分裂期,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把S期加倍了的DNA形成染色体,然后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每个子细胞得到一套和母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6、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每个初级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

而染色体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分裂一次,因此每个子细胞(性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n代表)只有原来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问答题1、说明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形成性细胞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构成减数分裂的两次连续分裂,通常称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它们都可以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I,又细分成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在整个前期I,染色质逐渐浓缩成细线状,盘绕,短缩变粗,同源染色体配对,组成二价体的染色体彼此分离,同源染色体上会出现某些部位的交叉,在分离过程中会发生折断、交换,到终变期,染色体缩到最短。

在中期I,核膜核仁消失,每条二价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在赤道的两侧。

到后期I,同源染色体分离,向两极移动。

染色体达到两季后解开螺旋成染色质就进入末期。

核膜核仁重新形成,着丝点仍未分裂,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这时两个子细胞分别含有各同源染色体组的一个,具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

紧接着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有的还有短暂的间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也可分为四个时期。

前期II很短,有的根本没有。

这是染色体呈线状,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随着纺锤体的出现进入中期II,这时染色体缩短并排列在赤道面上,接着着丝点复制并分裂。

着丝点的分裂促使一对姊妹染色体分开并移向两极,这标志着中期II开始。

当两组染色体各自达到两极后,解螺旋聚集重新成为新的子核便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的末期,同时细胞质也一分为二,形成子细胞,即性细胞。

第二章遗传的统计学基础名词解释1.平均数:是度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指标。

2.方差:是各个观测值与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3.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

4.相关:由于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变量间为非确定关系,称为统计相关关系。

5.相关系数:是度量X和Y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强弱的指标。

6.回归:由某些变量的变化去估计或预测另一些变量的变化,即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因果关系,也称为回归关系。

7.回归系数:表示依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为自变量Xi的系数b。

8、总体:是指一个统计问题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特征的元素的集合。

9、参数:是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如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总体平均数、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的总体方差、反映不同总体的相关关系的相关系数等。

10、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法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个体,这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11、统计量:是描述样本特征的量,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可以由样本观测值计算得到,因而是样本观测值的函数。

填空题1.若样本观察之间变异程度小,则平均数的代表性就(好);若观察值间变异程度大,则平均数代表性就(差)。

2.度量数据离散性的常用指标有(方差)和(标准差)。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名词解释1.性状:是一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特征、特性的统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一个一个具体性状称单位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3.显性:将有明显区别的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

4.隐性:将有明显区别的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子一代不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

5.测交:子一代与隐性亲本交配,称为测交。

6.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生物体从亲代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7.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所占位置相同的一对基因,互相称为等位基因。

8.表现型:基因型在环境中的表现,称为表现型。

9.共显性:两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关系,都得到表现,称为共显性。

10.复等位基因:如果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基因多于两个,它们就被称为复等位基因。

11.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在控制某一性状上所表现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称为基因互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