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_图文
性之间的矛盾
2.问题家庭的受害者 (1)社会底层家庭 (2)动荡家庭 (3)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庭 (4)漠视孩子权益的家庭 (5) 结构破裂家庭 (6)不道德家庭 (7)利己型家庭 (8)心理破裂家庭:放任、不和睦 (9)有犯罪史的家庭
3.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1)学习成绩差 (2)赞扬少,批评多、体罚多、歧视多 (3)师生关系出现危机 (4)被同龄群体排斥 4.社会环境的受害者 (1)不良场所的影响 (2)结交违法犯罪分子
• 庭审中,该负责人当庭宣读了关于被告人 徐某的人格调查情况:徐某无任何前科劣 迹,但喜爱上网,手中资金有限,一时冲 动,走上犯罪道路……鉴于此,法官综合 徐某悔罪态度较好等情节,当庭认定:“ 被告人徐某具备较好的帮教、监管条件, 对其使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可对 其宣告缓刑。”
2社会工作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运用的特色
诉前考察制度设计(委托社工)
①通过社会家庭互动法,了解考察对象内 心世界,精心设计考察计划,并要考察对 象向检察院和社工站书面汇报。
②通过任务中心介入模式,分析犯罪成因 ,社工上门家访,带考察对象进行公益活 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人生观、心 理辅导等。另外,联系家长、社区,确定 帮教小组。
③用分类考察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为 立足社会打好基础。
据报道,2002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 对其答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
4、从犯罪主体看,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独生 子女犯罪的比例上升,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严重
据统计,14一15岁的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5%到 10%,80%的未成年罪犯12岁就出现偷盗、盗窃等不良 行为;
独生子女犯罪的比例在上升,2002年,家庭为独生 子女的未成年罪犯占在押未成年罪犯的30%-40%。
1、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 岁,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判定假释、被 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 的青少年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 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 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狱监禁 的刑罚执行活动。
2、功能与作用 针对罪犯:监管;矫正;服务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3、矫正对象的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求
4、矫正对象的问题 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恢复和重建其社会功能难度大 地位边缘化
②未成年人涉嫌的罪行其宣告罪刑可能 在有期徒刑3年以下的
③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和其监护人 自愿,并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有条件落 实社会帮教措施,能够保证诉讼顺利进行 的
例:17岁的阮俊曾是一名飙车族,对摩托车的酷爱
和飙车的迷恋使他难挡诱惑。一年前,他把手伸向 别人的车,被公安人员人赃并获。
案件移至检察院,检察官发现,小阮辍学闲散
又被抓了
(二)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过程
• 潜伏期内出现早期越轨行为,如社会适应 不良行为——说谎、逃学、懒散、不良团 体等
• 发展期——攻击性行为、偷盗、打架斗殴 破坏公共财物或景观等
• 犯罪期
• 心灰意冷期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主体特征 • 身心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的矛盾 • 活动能量与自制力之间的矛盾 • 不能增长的个体需要和客观满足的可能
5、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保密;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三)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 式
(1)上海的司法社工模式
案例
• 山东青岛胶南市某中学学生徐某在校园厕 所内持刀抢劫同学得800元钱和饭卡,从 此走入了人生的歧途。2006年10月19日 ,一脸稚气和惶恐的他低着头走上了被告 人席。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看到在法庭上 多了一个“人格调查员”的席位,坐在这一 席位上的是胶南市社会矫正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矫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述
1、概念: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 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 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 犯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 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 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 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 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 一种福利服务。
诉前考察(上海)
人民检察院针对某些应当起诉的案件,本着 预防、挽救、教育、感化与打击并举的原则,考 虑到公共利益,为体现刑事政策,根据案件自身 条件对一些特殊群体在一定考察期限内不作处理 ,期满后再视具体情况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的 一项制度。
诉前考察期一般为三至六个月
诉前考察适用范围和条件
①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情节较 轻,社会危害性小的
闲散未成年犯罪严重,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 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7%。
5、从教育改造情况来看,重新犯罪率高
据一统计,少年在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 后三年内重新违法犯罪率为34.6%, 而成年人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 为13.1%。
同时,重新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一个突 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对社会有了强 烈的报复心理,所犯新罪往往比以 前犯的罪要严重得多。
1、司法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性质与作用
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报告所提供的罪犯的 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等资料,有助于法庭作出 适用何种刑罚处置的判定,有利于罪犯的改过 自新。
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犯罪事实的记录;
前科;
本人的生活史:家庭、受教育、性格、 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等
在家时就有违法行为,但其父为了更多时间教育和 陪伴孩子,干脆辞去收入颇丰的工作。这次小阮真 心表白“在公安局两天终身难忘,请看我的行动” 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检察官最终决定对其实行诉前 考察。
检察官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向小阮伸出关爱之手
,与他促膝谈心,安排他参加公益活动等。渐渐, 小阮变了一人,不久,还找到工作,表现出色,公 司还准备送他出国培训。去年8月,检察院结束了 3个月考察期,决定不起诉。
我国内地于2002年在上海市3个街道启动社 区矫正试点,并与2004年推广到整个上海。 2003年后,先后在北京、天津等12个省开展试点 工作。截至2007年6月,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25 个省(区、市)的123个地市、517个县(区、市)、
4189个街道(乡镇)展开。
2、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 接收:由长期固定居住的司法所接收 管理:公安机关要依法对矫正对象进行管理 教育:司法所人员进行矫正,包括定期谈话、专
(三)帮助在监服刑罪犯建立社会的联系
1.邀请知名社会人士到监狱开讲座,作报告 等,使在监服刑者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
2.通过开通电话、组织家属探访、走访罪犯 家庭、倡导放假制度等方式,尽可能扩大 罪犯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沟通,避免因监狱 封闭环境而造成罪犯社会化过程断现象 的发生。
3.动员社会志愿人士,与在监服刑人员建立 结对帮教关系,用真情感化在监服刑罪犯 ,同时也为其日后重返社会构建良好的社 会网络。
家 服务、社会帮教、公益劳动等形式
考核及奖惩 社会保障 解除 档案管理 监护 矫正组织例会 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
3、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 ①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 中途家庭:收容处于无家可归或有家不便 回的犯罪者。
• 寄养家庭:收容观护青少年 • 教养院:收容具有不良行为和可能发展不
良行为的青少年
• 感化院:收容犯罪青少年 • 工读学校:有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
监内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一)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的生活 1、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 2、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3、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 4、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
染
(二)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1、公民教育:权利、义务;行为规范 2、心理、情绪辅导 3、职业技能训练 4、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在工作机制上,没有构建专职的“社会工作 者”队伍,也相应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的导入,以兼职管理为主;
在服务对象上,涉及面较小,主要涉及有刑 事记录的人员的社区矫治,协助这些人员回 归社会,融入社会。
(3)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在管理体制上,以社区为整个社区矫治的工 作基地,完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和以“ 协调”为主要任务的社区工作者的全面对接 。 在工作机制上,以志愿者的社会工作的“专 业培训”为“抓手”,充分运用社区“资产 ”,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手法进行微 观层面的干预,以期通过“基层经验”来推 动社会政策的变化。 在服务对象上,以社区中的全体青少年为服 务对象,重点关注“边缘青少年”的人格成 长和心理发展,既注重青少年权益的保护, 也关注青少年本身的身心发展。
据统计,2002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录的 50%以上,其中甘肃、安徽两省均为54%,山东省 为72.91%。研究和现实表明,团伙犯罪比未成年 人个人实施的犯罪一般要危险得多,并且具有一定
的腐蚀性。
3、从犯罪的性质看,犯罪种类复 杂,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 野蛮和凶残
未成年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 盗窃、抢夺、抢劫等等。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 主要集中在贪财性犯罪、暴力型犯罪、性犯罪三 大类的犯罪。
• 为因事件发生而陷入经济困难的犯罪嫌疑 人的家人寻找社会资源以维持生计。
• 为因事件发生而失去依靠的儿童少年安排 、照料生活。
• 为因事件发生而产生心理困扰的家庭成员 提供辅导。
案例
• 邓某(女,19岁,抢劫,原判刑三年,初 中文化)主诉入狱后不适应监狱内的监管 改造生活,觉得自己没用,什么事情都做 不好,感到个人的一切都很糟糕,前途暗 淡无光,觉得自己实际上什么本事也没有 ,任何事也干不了,伴有深深地内疚和罪 恶感,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不合群、 失眠。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其处于强迫、焦 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