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风景名胜区围与性质 (3)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3)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6)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7)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7)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24)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 (26)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 (29)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32)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7)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9)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3)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5)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7)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 (49)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52)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6)第二十章附则 (58)规划图纸:01:区域分析图-东湖在全国交通优势02: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省的区位03: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的区位04:城市与风景区关系图05:卫星遥感现状图06:土地利用现状图07:综合现状图08:道路交通现状图0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10:规划围界定图11:风景资源评价图12:景区划分规划图13:规划总平面图14:功能布局规划图15: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类保护规划16: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级保护规划17:保护培育规划图——核心景区规划18: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线路规划19: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方式规划20:道路交通规划图21:居民社会调控图2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2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24:竖向空间规划图25:植被现状图26:植被景观结构图27:植被景观规划图28:给水工程规划图29:雨水工程规划图30:电力通信邮政规划图31: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图32:消防工程规划图33:燃气工程规划图34:近期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及其它相关法规,特编制《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适用围本规划适用于东湖风景名胜区围各地块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水法、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事务条例。
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23号)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6、《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7、关于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建办城函[2006]663号)8、关于转发建设部办公厅《关于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的通知(鄂建办公[2006]85号)9、《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10、《省水功能区划》(2003年)11、《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12、《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13、作为参考的其他有关规划文件14、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保障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
2、充分挖掘风景名胜区各类风景资源的潜力,充实、完善并新增能展现风景名胜区特色的景点和风景旅游项目。
3、重视长远发展,强调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永续利用与近期建设之间的衔接,为管理提供合理有据、可操作性强的规划。
4、协调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与周边城区、村庄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力争使整体效益达到最佳,使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达到统一。
第五条规划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
确保风景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以此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同时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景区建设不得以牺牲耕地资源、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2、综合协调原则。
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与适宜性,统筹考虑各种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协调发展。
3、环境承载力原则。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之,以保证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
4、可操作性原则。
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为管理服务,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依据。
5、前瞻性原则。
站在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各个发展阶段的工作重心,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外共享原则。
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作为城中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的旅游设施应当充分实现风景区外的共享,深化东湖风景名胜区的社会效益,造福于民。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围与性质第六条规划围、面积东湖风景名胜区围为东至武广铁路,西至东湖路,北边以筲箕湖以北地区及中北路延长线为界,南边界至老武黄公路、喻家山、南望山一线山脉南麓区域,总面积约为61.86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性质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为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八条特色文化定位以城市文化立足,以湖泊文化立本,以本土文化立魂,以全球文化立新,形成以自然山水文化为基调,融合楚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东湖文化。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第九条风景资源构成本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将风景区风景资源划分为二大类、八中类,计97个景源,含32个独立景物及65个景点,其中景点由18个自然景观单元和47个人文景观单元组成。
表3-1东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类型表注:1.括号景源均为景物。
2.飞地景点包括北洋桥、珞洪景点。
(部分湖域水质较差,且被占用严重,故现状不作为景源纳入)第十条风景资源特征本规划认为东湖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湖泊广袤浩瀚,湖泊现状面积达32.5平方公里,是国最大的城中湖。
湖水辽阔清幽,碧波万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湖岸景观丰富多姿。
2、平原丘岗起伏变幻无穷,沿湖有山峰34座,伸入湖中的半岛120多个,独立于水中的小岛屿10多个,还有随着湖水涨落而出没的“浪淘石”等,山势虽不甚大,却高低错落有致。
3、植物资源丰富,绿化覆盖面积占整个景区陆域面积的81.93%,生态环境良好。
且是中国著名的荷花、梅花研究基地。
4、鸟类较为丰富,涵盖了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季节性迁徙、旅鸟等五大类型。
雁、沙鸥、白鹭、野鸭等水鸟出没于芦苇间,盘旋湖面,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奇妙画面。
5、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楚文化、三国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名人文化、文化、科教文化等代表了其不同的侧面。
其中以楚文化最为突出。
第十一条风景资源评价本规划采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的五级标准,对东湖风景名胜区中65个景观单元进行评价。
评出一级景源7个,占参评景源的10.77%;二级景源15个,占参评景源的23.08%;三级景源16个,占参评景源的24.62%;四级景源27个,占参评景源的41.53%。
表3-2东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分级评价表笛景区的景源数量均为10个,占总数的15.38%,白马景区景源数量仅有3个,占总数的4.62%。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第十二条规划与管理总目标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风景名胜区和城中自然湖泊型旅游胜地,国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建设的重要示基地和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游览胜地,强化水主题,突出东湖水域特色,创造生态东湖、文化东湖、欢乐东湖的新形象。
第十三条资源及环境保护目标1、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森林及湿地系统进行全面保护。
2、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有效地保护和展示。
3、严格保护东湖风景名胜区现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4、加快风景名胜区违规违章建设治理整顿。
5、根据景区结构、游览方式和游客量分布,调整风景名胜区的交通组织系统。
6、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人口规模,建立适合东湖风景名胜区特点的居民点体系。
7、减少并逐步消除不适宜的商业活动对风景名胜区整体游赏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8、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9、创建国一流的旅游环境,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风景名胜区的典。
第十四条旅游发展目标1、经济指标:游客接待总量持续增长,旅游收入大幅增加。
2、社会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统筹作用,扩大就业;实现风景区旅游设施的外共享,造福于民。
3、文化目标:保护东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东湖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和强化东湖的特色文化。
4、产业目标:建立合理、高效、先进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
第十五条发展规模预测本规划综合采用面积法、线路法及卡口法,测算风景名胜区游人容量: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游人容量可按平均年游人总量1200万人次,瞬时容量20000人次,平均日游人量40000人次进行控制,考虑到假期高峰,瞬时游人容量可按日常平均3倍即60000人进行控制,则游人规模预测:近期600万人次/年;远期900万人次/年。
社区居住人口规模预测:远期2025年11960人。
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第十六条规划理念强调“生态为先,和谐为本”的规划理念,以“城湖共生,水绿交融”为整体空间格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风景和谐,文化与生态和谐”的目标。
第十七条布局结构东湖风景名胜区在总体布局结构上突出“指状”结构形态,即形成以东湖核心湖面郭湖为“掌心”,以各景区和功能区为“手指”的放射状形态,并且从点、线、面、体四个层次反映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1、体——体系层次东湖风景名胜区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并通过各职能系统的点、线、面等网点的有机结合,从而构成整个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整体结构网络。
(1)风景游赏体系:包括景区、景群、景点和景物。
(2)旅游设施体系:包括旅游服务区、旅游服务点和旅游服务部。
(3)居民社会体系:包括居民社区、村及居民点。
2、面——分区层次规划将东湖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1)风景游览区域:包括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喻家山景区的大部分地区,以游览、观赏为主要活动容,可结合游览安排适当的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2)休闲活动区域:以听涛景区、渔光景区和白马景区为主,开展各类休闲娱乐活动,配置少量服务设施建设。
(3)自然景观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的山体和沼泽湿地,主要职能为通过对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保护,营造赏心悦目、生态良好的游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