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
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
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
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
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
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
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
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
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
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
《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
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
《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
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
《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
《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
《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
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
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
它们开创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史笔传统,为后世散文、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丰富的题材。
由于天子失权,诸侯争雄,士阶层兴起,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大兴,此时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和集团,主张各异,互相辩难,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他们现存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这些著作把我国的论说文从简短的语录体推进到对话式的论辩,再进而为专题性的论文,并且很重视逻辑性和语言技巧,大量运用寓言和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
荀况还采用隐语形式写成了《赋篇》,开了说理和咏物赋的先河。
散文而外,此期的诗歌主要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它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开创了与《诗经》的写实精神相辉映的富于浪漫气息的新诗派。
它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完成。
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等学习屈原创作,把楚辞演化成了脱离音乐“不歌而颂”的文学体裁—赋。
总而言之,先秦文学主要是周朝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是周朝文学的主体。
一、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亦或是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如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以及一些不能被当时先民所理解的现象。
他们会对此产生了敬畏之情,也会引起惊奇和恐慌,于是人们幻想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这就造成了神话的形成。
(一)神话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古代神话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
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是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及不屈的奋斗精神。
神话所塑造的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形象,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也是周朝以后各朝代,包括当今社会的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尤其为当今的电影、电视界提供了诸多创作素材。
古代神话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神话的艺术特征1.具象性神话本身感性具体,且缺乏抽象能力。
它是原始先民的思维还未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因此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2.想象性神话在故事内容上表现为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3.象征性、隐喻性神话的象征和隐喻,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
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
(三)古代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开天辟地是最早的创世神话。
从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
如《盘古开天地》。
2.始祖神话有关女娲的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始祖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祖先的追念,表现了民族自豪感。
如《女娲造人》。
3.洪水神话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如《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导致炎黄两大部族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
实际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5.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被人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的突出。
显示了人类英雄的个性、勇气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二、《诗经》《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除《商颂》等少数作品可能是周前的作品外,其余都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风格淳朴,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为我国诗歌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以外的古逸诗散见于后世的著述,真伪难辨,因而《诗经》也是西周至春秋时代唯一的诗歌总集。
西周以前的歌谣都非常简短,只是具备诗歌的雏形。
到了周代,诗歌在原有的基础上繁荣起来,这些诗歌许多被收入《诗经》。
《诗经》属于集体创作,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和政治讽刺诗,也有大量的民歌。
《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风》《雅》《颂》三部分,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
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在内容上主要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1.歌功颂德诗歌功颂德诗主要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2.农事诗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
”《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2.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