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语古典方言-收藏版!

粤语古典方言-收藏版!

担屎唔偷食:形容一个人非常老实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经过“一大二公”,连自家茅厕的“黄白之物”都要交公分配。

而其时欠收连年,就想到多施肥保产量。

可是经济生活跟不上形式导致化肥生产产量不足。

农民连公家田,自留地施肥都成了问题。

于是各地农村公社组织社员成立挑肥队进城“担屎”去了(就连小孩子也在村头田间捡拾牛,狗粪便)以做救急。

其后当这些粪肥拿了回来,有些“私”字当头的会“偷”那么些给自家的自留地。

而老实人则一心为公,毫无此念头,便被人幽默的冠以“担屎都不知偷食”的美名了。

“混吉”过去一些小饭馆在客人光顾时,先免费奉上一碗清汤,然后再请客人点菜,以此招揽顾客。

这碗“清”汤的内容如何,可想而知,大概只有一点点味道而已。

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所以叫“空汤”。

因为粤语“空”与“凶”同音,对“空”字是十分忌讳的,于是凡“空”必改称“吉”,于是“空汤”就成了“吉汤”了。

虽然“吉汤”没什么内容,但上面漂浮着的一些油星和一点肉味鲜味,对于那些生计无着的穷朋友来说,却仍然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就算混不上饭吃,混碗“吉汤”也暖暖肚子吧。

于是他们进入这些小饭馆大模大样地坐下,待“吉汤”奉上,一口气喝了,趁伙计不注意时溜之大吉。

对于这种行为,店家也无可奈何,因为汤是免费的,只好骂一声“混吉”作罢。

“巴闭”溯源广府话里面有一个特别的词语,叫“巴闭”。

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唔好以为你读多几年书就好巴闭啊!”这里“巴闭”解作“有本事、能干、了不起”;“小小事,唔使搞到咁巴闭、咁大阵像啦!”这里“巴闭”作副词用,表“程度深”、“严重”、“紧张”、“隆重”等意思,含有小题大作、极力铺张渲染的意味;“本来我一个人搞得掂,使乜叫成村人来咁巴闭喔!”这里“巴闭”指劳师动众。

关于“巴闭”一词,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外来词,是音译过来的。

其实,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古汉语词汇。

“巴闭”实为宋元时期一个流行词语“巴鼻”的衍变,这种写法在文献上可见。

但是借字写音,无法拆分来解释,那它的本字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把柄”二字。

此词在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面,解作“被别人得到的做错事的凭据,以此可相要挟”,有点贬义色彩。

但在古时,“把柄”单纯就是指“根据”、“凭据”,并没有特指是不好的东西。

《说文解字》中有:“把,握也。

”“柄,柯也。

”柯,即指斧柄。

“把”、“柄”合起来,就是“有把握”的意思。

“有把柄”就是“有所把握,有所凭借”之意。

后引申出“有本事”的意思,属于形容词性。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及流传,使“巴柄”的“柄”字鼻音脱落,人们便渐渐使用“巴鼻”“把臂”等代之,而传至广府一带后逐渐变成专指“有本事”的形容词,而同时词中的“鼻”、“臂”等音亦归于“一统”,全部变成“关闭”的“闭”这个音。

于是,在书写时,广府人便借字写音地用“巴闭”二字来表达“有本事”这个意思了。

后来,经过长期的语言发展,广府人更是逐步赋予“巴闭”除“有本事”以外的其他意思了。

“老衬”民国时期有一本省港流行的故事书《鬼才伦文叙》,署名系衬叔著。

该书故事情节多系酒色才气之间斗智输赢的描述。

其精妙之处是赢者不但得益、更令输者不敢声张,自认倒霉。

凡看过此书或听过此故事的人,在人情世故上多了一个“揾人着数”(占便宜)的心眼(或可叫精明、也可叫古惑),而被人占便宜的人将责任归咎于始作俑者--衬叔,衬叔一把年纪,就被尊称为老衬,故将那一群占人便宜者称为老衬底了。

继而就有坊间口语,被人占便宜者系“正老衬”,要占人便宜者叫“揾老衬”。

“牙烟”——非常危险粤语里面的「牙烟」,正确写法是「牙烟」?「崖烟」?还是「崖庵」?①「牙烟」这两个字当然没有意思,所以通常认为系「崖烟」:有烟当然有屋,崖边有屋当然就危险了。

②但更加有意思的本字可能是「崖广(庵)」。

《说文》:「庵,因庵为屋(注一)……读若俨然之俨。

鱼俭切」。

《广韵》:「庵,因岩为屋」,即「依山崖所建造的房屋」。

呃鬼食豆腐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他的口才非常犀利,而骗人的功夫更是毫不含糊。

有一晚,有一只饿鬼飘到了他的家,这只饿鬼已经很久没有吃人了,要把这书生吃掉。

书生当然不甘让鬼就这样吃掉他,于是就对这只鬼说:"你要吃我没办法,可是我已经很多天没有洗澡了,我的肉又酸又臭,只会倒你胃口。

不如,你吃我那锅里的豆腐吧,豆腐比我的肉可是嫩多了。

"谁知这是只笨鬼,果然对他的话信以为真,就把豆腐给吃掉了,吃完还直说豆腐好吃。

吃完豆腐的笨鬼很满意的就走了,书生得以保住自己的小命。

第二天,书生就把他的经历添油加醋的告诉村里的村民。

村民们无不佩服:"你啊,真是连鬼都让你骗到不吃人,改吃豆腐了。

"后来,这个传说传来开来,到现在,所以说:"你呃鬼食豆腐啊?"意思就是对你的话极之不信任,让你别把他当做傻瓜了。

“倒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米”是南方人的主粮食之一,米在以前即财富,把米倒掉了,把贵重的反而倒掉了。

延伸指“帮倒忙”,也作“捣乱、搞破坏”讲,多作形容词用,现在更是发展到指黑色幽默,舍本逐末的冷笑话或是无厘头且无意义的行为。

粤语有句话叫“食嘢唔做嘢,做嘢打烂嘢”,意思是光吃不做,做事情又做错,其意思与倒米接近。

二:古时候,中国人通常用米作为占卜的酬劳。

灵媒又称为问米婆,她们就是以米作为问米的酬劳。

“得米”有搞掂、获取、达成目的的意思,“依次真系天时地利人和,噉就得米了。

”后来也引申为通过欺骗而达到愿望:“宜家啲人好精,唔系咁容易得米了。

”得米是赚到了,反过来就是“倒米”,指败家、赶客、拆台,所有破坏了赚钱或者成功的好事的行为都是“倒米”。

擒青——形容人心急。

南方舞狮,少不了“采青”。

所谓“青”,就是把一封利市,绑在一棵生菜上。

“青”有“高青”、“水青”与“蟹青”之分。

“高青”是把“青”吊得高高的,“水青”是把它放在水盆中,“蟹青”是用圆盘盖着。

采青一定要经过“见青”、“惊青”、“采青”、“碎青”、“吐青”等配以鼓点的舞步动作,程序不能错乱。

如果随便舞几下狮子,就将“青”取去,定会贻笑大方,被嘲为“擒青”。

“顶栊”——“最尽”或“极其量”的意思。

“顶栊”一词,来自戏行术语,最原先的“顶栊”,是戏院满座的意思。

早期南方的戏院,依照中国古老大屋的规格建成,只有地下一层堂座,并无二楼;堂座最前台上是银幕(可以卷起,改做大戏的),台下便是两排座位,中间有行人道,最后面便是入口,而入口处,有两边木堂栊,即用圆木条做成的横栅,好比现今我们新房子的铁闸,晚间作防盗之用的。

以前的戏院,除座位票之外,也有企位票(即可站着看戏),当人多入场,站到紧贴入口的木栊处时,这便是“顶栊”了!“得戚”——用來形容有所恃而行为过分的人。

得戚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得敕」----「敕」是皇帝的命令,「得敕」等于奉圣旨而行,喻其得意洋洋、蛮横无我理,旁人莫可奈何。

这个用语十分传神。

“鬼马”鬼马,在古代还真有这么一个词。

唐杜甫《草堂》诗:“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诗中的“鬼马”有两个解释,一个说是死后留下来的马;一个说是陪葬的马。

但无论哪个解释,都与粤语中的“鬼马”无关。

粤语中的“鬼马”其实是“鬼脉”一词的音转。

鬼脉指隐秘的山脉,鬼义有难于估计的意思,引申成为描写诡秘、荒诞。

现代的意思更类同于“机灵古怪”、“搞怪”,最贴近的词条是“鬼怪”。

鬼马也有神秘难测之意,有趣而难于估计,有所谓“鬼五马六”,即诡秘之意。

“犀飞利”——"厉害"的意思,常用"犀利"来形容。

但这个说法的出处,居然是出自一个外国钢笔的牌子.世界三大名笔:sheaffer(犀飞利)--美国,lewis edson waterman(威迪文)--法国,montblanc(万宝龙)--德国.其中,犀飞利创办于1913年,1945年联合国宪章最后定案,犀飞利为联合国指定签字笔,各国代表均以它签署,写下历史新篇章;1951年美日和平条约于三藩市签订,随后日本还和另外48个国家签了相同和约,美国国务卿和日本首相,均以犀飞利笔签约。

至于多届美国总统把犀飞利当作专用笔更不用提了。

在40年代的香港和广东,能够用的起这个牌子钢笔的人士,自然是非富即贵,故此如果有人看到朋友的口袋里插着一支这种笔,都会赞叹"犀飞利"!--(你好厉害哦!)久而久之,就变成形容"很厉害"的一种代名词.时间长了,一般简化为"犀利",但现在香港说"犀飞利"的也很多。

炒鱿鱼——失业,或者美其名曰“待业”、“下岗”,。

炒鱿鱼其实在粤菜中也算得上一道可口的佳肴,为什么会与打破饭碗混为一谈呢?据说是因为以前雇工一般都是寄住在主人家或雇主家,一旦被开除,则卷着被子、席子,头耷耷地离开的情景使人联想到鱿鱼被炒得蜷缩卷曲的样子,故取名“炒鱿鱼”。

老細——做生意的老板。

此词来源于香港,在日军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因大陆跑去香港逃避战火的人越来越多,日军规定各做生意的商铺(一般民居有否此规定不清楚)皆需把寄住在铺内的人口以一块牌子列名出来,挂在铺外,而店老板则加上“世带主”字样(世代主在日文里是户主的意思吗?可能是)。

每逢日军巡查,有汉奸做翻译,一入铺内,就喊“老世係边度?”后來「老世」(老細)便成為了「老闆」的同意词,但不带贬义。

疍家鸡睇水——得个望这是粤语里面的一个歇后语,疍家(正体字为蜑,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蛋家、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属于汉族,但不属于汉族中的广府民系,而是一支特有的、濒临消失的民系。

由于常年生活在游船上,他们的脚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

这个歇后语就是说疍家人他们船上生活的鸡,只能整天看着河边的水,可望而不可及。

“老窦(老豆)”——父亲,爸爸。

现在大多数梧州人都喜欢称自己父亲为“老窦”,究竟从何而来?这是引用了“五代”人窦禹钧教子有方,后来五子登科的故事,以表示对父亲极端尊崇。

三字经中也有“窦燕山,教五子,名俱扬”的说法。

窦燕山,姓窦名禹钧,燕山是他的出生地,官居右谏议大夫。

窦禹钧操守清廉,当仁不让。

建义塾,请名儒以教贫士,尤其教子有方,五子(长仪、次俨、三侃、四俑、五僖)经他悉心教养,皆出仕成名,号为窦氏”五龙”。

明清以后,《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必读的教材问世。

自此,书中的典故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于是,窦燕山成为世人景仰的”模范父亲”,人们往往把教子有方的“父亲”喻为“老窦”。

“孤寒”——“小气”、“不大方”、“吝啬”孤寒的词源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那是一个士族势力鼎盛的时代。

士族即家族中既有人做大官、又有人做经师的大家族。

而无人做大官做经师的小家族则被称为“寒门”。

寒门势单力弱,一旦有事,便显得孤独无助,所以自感“孤寒”。

孤寒这两个字,是对那些寒门小族的概括,出身孤寒小族的人,场面自然没大族人见得那么多,出手自然不像大族人那么大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