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1 杀虫剂作用机理及抗药性产生机制

第一章 1 杀虫剂作用机理及抗药性产生机制


2019/6/23
8
一、作用方式
6 忌避作用
施用于保护对象表面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 用(如颜色、气味等)而使害虫避而远之(不愿接 近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 物目的。驱避剂( insect repellent )
几种楝科植物对桔蚜(Aphis citricidis)均 有一定的忌避活性。番茄抽提物对小菜蛾具有明显 的忌避、拒食、及抑制产卵作用。
吡蚜酮等
图 2 杀虫剂分类(按作用机理分类)
15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神经毒剂 呼吸毒剂 消化毒剂 生殖毒剂 生长调节剂 行为干扰剂
2019/6/23
16
轴突毒剂
前突触膜毒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

乙酰胆碱受体毒剂

GABA受体毒剂

章鱼胺受体毒剂
其它
呼 外呼吸毒剂 吸 毒 剂 内呼吸毒剂
DDT、除虫菊酯类 环戊二烯类 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 烟碱类、沙蚕毒素类 锐劲特、Avermectin、环戊二烯 杀虫脒类
矿物油、砷素剂等
磷化氢、鱼藤酮等
2019/6/23
17

保幼激素类似物
双氧威、灭幼宝等


抗保幼激素类似物
早熟素等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磺酰脲类、噻嗪酮


蜕皮激素类似物
虫酰肼等

行 为 干 扰 剂
2019/6/23
信息素 拒食剂 忌避剂 拒产卵剂 其它
性信息素等 印楝素 某些植物源物质 某些植物源物质
首次发现失效年份 1940 1952 1957 1963 1973 1974 1974 1976 1981 1981 1983 ?
24
2.1.2 当前害虫抗药性特点
害虫几乎能对所有类别的合成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球现象,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 交互抗性、多抗性现象的日益严重,害虫对新的取代
第一章
杀虫剂作用机理及抗药性 产生机制
2019/6/23
1
主要内容:
1.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与作用机理 2. 杀虫剂抗药性产生机制
2019/6/23
2
第一节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与作用机理
一、作用方式
指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并到达作用部位的途径和 方法。常规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触杀、胃毒、熏蒸、 内吸四种,其中内吸是一种特殊的胃毒作用。特异性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杀卵、引诱、拒食、驱避、调节 生长发育过程等。
一种杀虫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
2019/6/23
31
2.3 抗药性的形成及机制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
2.3.1 抗药性的形成
选择学说(前适应学说 pre-adaptation hypothesis)
昆虫种群中,本来就有含抗性基因的个体。
18
杀虫剂作用方式与作用机理的区别与联系
作用方式
作用机理
体壁、口腔、气门 神经、呼吸、内分
泌、消化、生殖、
2019/6/23
感受器等
19
第二节 杀虫剂抗药性产生机制
2.1 抗药性的历史及其发展概况 2.2 抗药性概念及类型 2.3 抗药性的形成及机制 2.4 害虫抗药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9/6/23
2019/6/23
13
神经靶标:
植物杀虫剂
合成杀虫剂
钠通道
DDT 1939
除虫菊素<1820
溴氰菊酯 1974
木防己苦毒素<1875 氯通道
林丹 1942 硫丹 1956
锐劲特 1992
烟碱<1690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狄氏剂 1949
阿维菌素 1981 杀螟丹 1967 吡虫啉 1990
spinosad 1995
农药抗性发展速度呈加快的趋势; 从害虫种类来看,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产生
抗药性的种类最多,在卫生昆虫中明显地以双翅目昆 虫为主。农业害虫中以蚜虫、棉铃虫、小菜蛾、马铃 薯甲虫及螨类的抗药性最为严重。
2019/6/23
25
2.1.3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发展及其现状
1963年首次发现棉红蜘蛛对内吸磷抗性,到20世纪90年 代初,有报道的产生抗药性的农业害虫至少有30种,其 中大田作物22种,储粮害虫7种,森林害虫1种。
抗性种群( R)的LC 50 敏感种群( S)的LC 50
RF> 5 农业害虫抗性 RF> 5-10卫生害虫抗性
2019/6/23
28
害虫抗药性特性:
是对群体而言的 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药剂作出的反应 是药剂选择的结果 是能够在群体中遗传下去的 是相对于敏感或正常种群而言,抗性的大小是经
药剂选择变化了的新种群与敏感种群的LD50之比 来确定的。
2019/6/23
30
多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 )具有单一抗性
的昆虫种群,由于另外一种药剂的选择,使得改 害虫种群不仅对前种药剂仍保持抗性,对后者又 发展了新的抗性。
负 交 互 抗 性 ( negatively correlated crossresistance) 昆虫对一种杀虫剂发生抗性,对另
昆虫保幼激素 40 年代-1967 烯虫酯 1973 tebufenozide1986
1930
1950
1970
1990
图 1 以作用机制分类的杀虫剂发现年代表
2019/6/23
14
杀虫剂
2019/6/23
神经毒剂
呼吸毒剂 消化毒剂 生殖毒剂 生长调节剂
行为干扰剂 其它类
轴突毒剂 前突触膜毒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 乙酰胆碱受体毒剂 GABA 受体毒剂 章鱼胺受体毒剂 其它 外呼吸毒剂
2019/6/23
27
2.2 抗药性概念及类型
2.2.1 害虫抗药性概念
(pest insect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 )
指某种昆虫群体发展成为新的种群,后者对该 杀虫剂的忍受能力超过杀死正常群体的大多数个
体的药剂剂量(1958年WHO提出)。
抗性倍数( RF)
2019/6/23
29
2.2.2 抗药性分类
单一抗性( mono resistance) 只表现对起选
择作用的药剂有抗性,称为单一抗性.但有时由 于抗性生化机制关系,对其他同系物也有抗性, 仍属于单一抗性.
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 ) 昆虫对一种药
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它没有使用的另一类药 剂也有抗性称为交互抗性。
60年代发现棉蚜、棉叶螨、山楂叶螨、三化螟4种、
80年代发现棉铃虫、菜青虫、黑尾叶蝉、褐飞虱、小菜 蛾、柑橘全爪螨类及米象等7种。
90年代前期发现二化螟、粘虫、玉米螟、桃赤蚜、小地
老虎、稻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菜缢管蚜、温室白背
粉虱、马尾松毛虫、玉米象、赤拟谷盗,谷盗、锈赤扁
谷盗及土耳其扁谷盗等近20种害虫出现抗性。
DDT 、除虫菊酯类 环戊二烯类 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 烟碱类、沙蚕毒素类 锐劲特、Avermectin、环戊二烯类 杀虫脒类
矿物油、砷素剂等
内呼吸毒剂
保幼激素类似物 抗保幼激素类似物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蜕皮激素类似物 信息素 拒食剂 忌避剂 拒产卵剂 其它
磷化氢、鱼藤酮等 B.t 等 喜树碱等 双氧威、灭幼宝等 早熟素等 磺酰脲类、噻嗪酮 虫酰肼等 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 印楝素 某些植物源物质 某些植物源物质
诱导学说(后适应学说post-adaptation hypothesis)
杀虫剂诱发了某些个体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
2019/6/23
32
• 两种学说均承认药剂的选择作用,承认抗性是可 遗传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支配抗性的基因是否 是由于药剂诱发突变而引起的。
脂溶性;一定的稳定性和最终可被分解性;以及较强的 毒力。
内吸剂为一类特殊的胃毒剂
喷洒、拌种、涂茎、施毒土等2019/6/来自37一、作用方式
5 拒食作用
昆虫的取食分为4步:①寄主识别和定位;②开始 取食;③持续取食和④终止取食。凡是影响第②或③的 物质,就可称为拒食剂。
或者可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或宁可饿死 而不取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不 够 营 养 而 不 能 正 常 发 育 的 药 剂 。 拒 食 剂 ( insect antifeedants )
2019/6/23
26
2.1.4 抗药性带来的严重危害
农业影响 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产品质量变劣; 生产费用增高;天敌种群密度间生态关系破坏; 害虫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社会后果 传染瘟疫病流行,尤其是传病昆虫 (蚊虫)导致的疾病;增施 农药对人类和环 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1916年红圆蚧对氢氰酸产生抗药性,1917年苹果 蠹蛾对砷酸铅产生抗药性,
1908--1946年的38年间,只有11种害虫和蟎类对 农药产生抗药性
2019/6/23
22
1946年之前产生一种新的抗药害虫需2--5年时间 1946年-1954年平均每年增加1--2种抗性害虫 1980年,Georghous统计抗药性害虫428种,1989
(气化后成分子状)
这里应与烟剂区别,其主要靠高温而使药剂升华, 成为烟剂小颗粒,附着于虫体后而靠(主要靠)触杀作 用杀虫的。
2019/6/23
6
一、作用方式
4 内吸作用
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 吸收,并可被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取食进入 虫体或接触而起到毒杀作用。
内吸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较强的水溶性;一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