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期末结业论文
1.自我学习状态评价
作为一名研一的新生,我在第一学期选择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

从本学期的第十周一直上到第十七周,我的出勤率几乎达到了100%,只有一次上过第一节课之后导师临时找我谈话,故而缺席了后半节课,为此我也感到很遗憾。

虽然在本科期间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实践有着粗浅但不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没有经历过考研,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水平不高,同时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与哲学世界观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上保持着一种认真学习的心态,没能敢于在课上发言,这对我也是一种遗憾。

经过了八周的学习,我感受到这门课是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和精神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从大纲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讨论、学术前沿及问题讨论、历史资料与案例研究、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建议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以及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等内容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从整体来看,我认为这八周的课程对我来说是收益良多的,我对我这八周的自我学习状态还是非常满意的。

2.在本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本册教材的安排上,分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这四个部分进行了讲解,第五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解,但是前面的四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思想,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第一部分中,我掌握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思想经过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西方机械唯物注意自然观的发展,
最后形成以继承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具有以上特点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等观点。

接着我们从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个方面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课上的测验上我们还详细讨论了东方“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与西方“天人相分”的传统自然观之间的差异。

在第二部分中,我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它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而技术是现实生产力,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动力,促使产业革命,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制度的更新与发展。

在第三部分中,我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

其基本原理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首先我们认识到科技方法是连接主体客体的中介或桥梁,是帮助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工具和方法,同时科学技术方法也是构建科学体系的工具,它规范了科学体系的基本走向,而且它的发展也在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所应用的辩证思维,包含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等过程。

在课上的测验中,我们还学习了科学实践的具体方法与过程,它包括了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仪器的使用和科学实验室的作用等,同时我们还梳理了观察、实验与理论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技术方法的合理使用奠定了基础。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学习到科学技术一方面作为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日渐凸显和增强,另一方面,作为第一生产力,本身也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建制,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开拓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它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不断使生产活动科学化,经济结构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从整体上改变了社会面貌;同时形成的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以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为基础,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为导引来保证科学技术良好运行的机制。

在课上的测验中,我们学习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由于体制目标不同而有区别。

科学社会规范以公有主
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为标准;技术社会规范则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

3.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知识有哪些
通览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蔡文学老师所讲的“箩仙”案例。

蔡老师讲了一个十分神秘的故事,首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验证,而且就大家主流的观点来说“神鬼”一类的事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在强调自然界是物质的,没有理由去支持“神鬼”一类人们意念上存在的事物。

但是蔡老师所讲的故事又是他的亲身经历,这又使得我们无法辩驳“箩仙”故事的真实性。

因此,我认为蔡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真实用义在于考验我们对一个未知事物的认知方法与科学理解,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实现。

对于未知事物的认识,我认为不应该采用一种主观臆断的方式去片面地给出结论。

就像中世纪欧洲学者对于两种铁球是否同时落地的争论,多数人们片面地采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球应该先落地;只有伽利略敢于在比萨斜塔上做了实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一正确结论。

以上两个事例都说明了我们对待未知事物的判断应该基于实验的基础上辩证地去思考,如果我们想弄清楚这个故事背后的本质,那就需要将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依次进行现象描述,猜想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反馈修正,得出结论,理论解释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辩证的思维形式,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实现,也是我们在日后解决其他问题应该采用的科学方法。

4. 你认为哪些内容对你的学习和科研有所帮助
经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看待问题的立场更加客观。

在科研过程中,有毅力与耐心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在科研工作中选取的角度不够客观,有再多的耐心与毅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能够帮助我跳出以前的固有思维模式,以更加客观实际的角度来处理科研上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应该培养一种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不能局限于一种特定的传统方法。

在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徘徊当前,不思改变,要多多采用创新思维,不能总是满足于当前的方法与结论,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使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化,只有角度的多样化才能使我们看待问题的立场更加客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