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与区域系统的基础要素,一般可分为经济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讯等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等设施。
本文所说的基础设施主要指经济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
所谓大型基础设施,一方面是指基础设施在形态与规模上占据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指基础设施的影响范围往往超出单个城市,具有区域性的意义。
2 大型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区域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投影,基础设施对区域形态影响往往通过内在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来。
1)项目投资额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 建设工期或实施周期长,工期跨五年计划或十年规划;(3)项目实施前后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群体利益格局等有较大改变;(4) 项目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大、范围广;(5) 项目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较大;(6) 项目对区域或国家长期财政收支影响较大; (7) 项目导致技术进步和技术转变,引发关联产业或新产业群体的发展变化; (8)项目的投入或产出对进出口影响大。
我国属投资拉动型经济,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因素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长期高于消费贡献率因此,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经济总量的拉动十分显著,尤其是在深居内陆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因此,区域经济评价中,首先要计算投资对地区经济总量的贡献。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包括对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三次产业比例调整目标的作用。
结构评价指标包括影响力系数、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这些都可以进行定量化评价。
而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应当定性分析项目实施是否符合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定位,在区域产业布局中所处的地位、与关联性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是否衔接配套等。
如项目建设区布局在限制开发区内,则应阐明关键限制性因素,或调整投资开发规模、建设范围,或增加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以确保项目实施与区域空间合理布局相互协调。
在禁止开发区内,所有的投资项目都应停建重大投资工程带来巨大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无论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建成运营后,都涉及许多税收项目,需要缴纳大量相关税费,从而为地方财政开辟了新税源,创造了大量税收贡献,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大型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主要涉及建筑安装营业税及各种附加(城建税、教育费、教育费附加等)、印花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要分析这些税种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征管政策、税收分享政策。
如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省、州(市)、县的地税税额分成比例,各地的规定有很大不同。
此外,目前普遍存在大型国有企业生产地(即投资开发地)与所得税纳税地(即企业注册地)分离、大型项目工程建设区(生产区)跨省、市界问题,对由此带来的税收征管、利益分配矛盾要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分享开发利益的相关政策建议。
重大项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拉动就业增长,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和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人口集聚拉动消费,带动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计算就业效果可采用劳动力投入系数法,既要评价项目投资建设本身所带动的直接就业,也要计算拉动相关产业所增加的间接就业根据重大项目的类型、特点,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评价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对重工业项目,要着重分析区域环境容量、工程环保设施、污染物减排措施、项目综合能耗水平指标,单位产值耗水量、单位投资占地等指标,而对水电开发项目,应着重分析区域移民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单位发电量淹没的耕地面积、单位电能需安置的移民人数,移民安置方案能否保障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为库区群众创造的增收机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机遇。
引水式电站对减水脱水段的环境影响与措施;施工建设中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与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开发建设方案尽量减少、控制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取得最大化的社会综合效益.特大型投资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是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对待大型投资项目上马建设对项目布点区域乃至较大区域的经济活动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的综合分析,包括对区域现存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城镇建设,劳动就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所谓特大型投资项目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建设工期或实施周期长i三是投资总额或人力,物力,财力的投人量大,而且年度投入量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四是项目上马前和完成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变化,潜在需求变化大,因而导致效益的突变性大;五是项目的技术风险大;六是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
特大型投资项目具体类型包括: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工程、港口等;特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如油田开发,气田开发,其他矿藏开采,油、气长距离管道输送等;特大型重型工业企业建设;大规模区域开发项目;特大型高科技攻关项目,如尖端科研国际合作项目,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科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等;特大型生态保护工程;等等。
5.5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与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计划2007年调水之山东胶东,届时下级湖调控水位由现状32.5m提高到33.0m,上级湖维持现状34.2m,南四湖将长期在高水位下运行。
这不仅给南四湖带来充沛的水资源,而且还会带来新的用水观念和对水环境问题新的认识。
在给水利、水产、航运、旅游等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1)优化配置水资源,满足受水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加上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在地区和时空上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水资源与人口分布、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不相适应。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形成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联接的“四横三纵"总体格局。
协调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达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
南水北调工程年调水量380—480亿m3,接近于在黄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增加一条黄河的水量,可基本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
南水北调各条线路的修建,可共同实现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起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具有防洪、治涝的作用南水北调是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现状基础上扩大规模和向北延伸,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主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连通作为调蓄水库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过黄河后,进入京杭运河的卫运河、南运河到天津。
东线工程的输水渠道90%是利用现有河道和湖泊。
这些河道和湖泊大部分属于淮河水利体系,经过建国后50年的持续治理和开发利用,早就发挥了防洪排涝的巨大作用,这是治理淮河“蓄泄兼筹’’方针的成功实践。
南北水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将改建或扩建江苏省的江水北调工程,这无疑增强了这些河湖防洪排涝的能力。
同时,我国属于季风气候,春夏之交降水量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次推进的特征,尤其是梅雨季节,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形成洪水,往往是南方涝北方旱。
南水北调工程恰好可以将南方地区过多的降水借机调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可解北方地正当农作物生长的“干渴’’之急,又可调节长江流域的“洪水季节”。
(3)促进航运的发展京杭大运河历来就是贯通中国南北的“黄金水道”,尤其是苏北段,是标准的四级航道,承担着大量的航运任务,煤炭、水泥、黄沙河其他大量的建材都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的。
苏南运河早在1994年已超过了一亿吨的运输量,苏北运河如今也早已超过了这个运输量。
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邵伯湖等沿线调蓄湖泊都是重要的航道,经洪泽湖还可直通淮河。
这些航道之所以一直繁盛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益于江苏省的江水北调工程。
有些受水地区原有河道因为缺乏应有水量大多已失去通航能力。
例如,微山境内16座大中型煤矿,水路运输是煤炭外运的重要途径。
在正常降雨条件,南四湖每年都有2—3月水位不能满足航运要求,原煤外运受阻,经济损失严重。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复线船闸的改造,东线的调水量将从现在的30亿m3扩大到130—170亿m3,南四湖航运水位得到保障,通航条件将得到较大的改观,航运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北煤南运的成本,这将会有力地促进航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水位的相对稳定,水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可以促进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其它产业的发展壮大。
(4)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水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可以促进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其它产业的发展壮大。
南水北调的直接供水目标是城市和生活用水,兼顾农业用水,但随着北方地区产业结构的日益多元化,节水技术的不断提高,南水北调在满足城市用水后可以适当考虑农业灌溉和鱼类养殖用水。
东线工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利用现有湖泊进行调蓄,而这些湖泊都是重要的养殖基地。
如南四湖、东平湖等,鱼类资源丰富,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产区。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可以给这些地区的养殖业提供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对当地的水产养殖的发展起到有力地促进作用。
(5)l缓解城乡用水矛盾近些年,由于北方持续大旱,水资源尤显短缺,尽管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措施,提高节水技术限制工业产量,但是必须保证城市工业的适当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这样就采取了确保城市用水政策,使农村用水受到限制,部分地区的农民因此而蒙受了损失,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大大缓解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解决城乡用水的问题。
(6)缓解水事纠纷南四湖水事矛盾比较突出,争水、抢水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因为南四湖地处苏鲁交界,水流自北向南,即由山东境内流向江苏,而山东属水资源短缺地区,便在南四湖筑坝蓄水,直接影响到下游江苏的入境水量。
而苏北的这个地区同属水资源短缺区,因此历年来纠纷不断,打斗不停,死伤事件不断发生。
自从江苏省的江水北调工程见效后,南四湖下游与江苏境内多年来受益明显,因此同山东境内的纠纷也日趋减少。
只是在干旱年份,调水量不足,尚有零星打斗现象,等到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水事纠纷就可以得到解决。
(7)改善受水区域生态环境由于受水区域长期的水资源短缺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使本区有限的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紧缺,并形成恶化循环。
因为受水区域缺水导致大多数河道成为季节性河道或干枯或成为排污河道,洼淀湿地面积锐减或逐渐消失。
河道径流的减少或断流干涸,加重了河道淤积、滩地沙化。
入海水量的减少加重了入海口泥沙淤积。
滓淀湿地的缺水或受污染,改变了周边和水体的动植物群落和种群的消失;因为缺水,疏干浅层地下水,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造成泉水枯竭,地面沉降,导致建筑物、堤防、机井等破坏,海水入侵,出现山丘旱地沙化,平原荒漠化、盐碱化加重的趋势;因为缺水和污染,不仅影响工业产品和农作物,而且影响人民健康,长期开采饮用深层地下水,导致了氟骨病的蔓延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