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完整版)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引言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焦点。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活动,基础设施投资成为2009年以及2010年各国财政刺激计划中最大的支出。

基础设施项目被普遍认为是新增就业和为提高今后和增长水平奠定基础的关键。

然而,近2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就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作的大量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

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或者正相关的推动作用。

强调,在一般的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

随后姆里纳尔·达塔·乔德赫里对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大推进”理论评价时,特别强调了大国的区域差异对基础设施投资布局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中的许多不可控因素给基础设施投资测定带来许多困难。

日本学者南亮进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其核心是交通运输和通信,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初始条件。

世界银行的《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发展的关系。

报告认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福利具有重大影响。

美国1949-1985年公共投资的为0.39,公共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对美国和日本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这两个国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地区人均产出增长有积极作用。

当然,基础设施的种类和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政府基础设施的投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基础设施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仅仅是通向经济增长结局的一种手段。

公共投资资本尽管具有正面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很微不足道的。

3.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非常复杂,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调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关系。

具有生产性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则有着持久和显著的作用,其作用方向取决于公共支出规模的大小。

若公共支出尚未达到最佳规模,则增加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当超过最佳规模后,会产生负的影响。

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取决于和其他条件的协同。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国情的差别,在分析两者关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

林毅夫(2010)认为,需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进行探讨。

发达国家实行财政刺激政策成效受到较多约束,基础设施投资在历史时期已饱和,现实中投资只能是改善;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仍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投资更集中于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瓶颈领域,会明显改善和帮助经济重新快速增长。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超过50%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可以说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否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然后利用中国的实践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以期探索提高基础设施投入的有效途径。

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一)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1.基础设施投资本身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表现为,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本身所创造的产出(增加值)的增加直接引起国民()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基础设施发展能降低经济成本。

基础设施作为条件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能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

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

基础设施投资被认为是直接生产活动投资的先决条件,其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率。

基础设施的发展、其提供服务的增加,可以减少交易者获取交易信息所需的成本支出。

3.基础设施发展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结构效益,推动经济增长。

一般而言,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扩大基础设施规模和更新基础设施必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构筑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带动和推进其他产业结构升级。

其关联效应主要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效应是指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了基础性服务,从而推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如道路的贯通、管线的铺设、环境的改善等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提供的种种便利和服务而创造的间接效益,体现着基础设施产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支持。

基础设施的后向关联效应是指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原材料、资金、技术和服务等,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

如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如钢铁、建筑材料和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

基础设施的后向关联效应可用影响力程度和影响力系数来表示。

4.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利于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是指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改善生存环境、克服自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等目的而建立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信息、能源、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公共管理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

(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

1.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足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总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的要求。

其表现在基础设施新建投资和重置投资的不足,基础设施新建投资和重置投资的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供给短缺,会引起其服务功能减弱,影响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减少社会需求,从而制约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新建投资的不足对经济增长形成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影响生产率提高、减慢工业化进程、不利于就业扩大、对城市化和贸易竞争力提高产生负面影响等。

2.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的部门结构、区域结构、规模结构、投资的内涵和外延结构不合理等。

基础设施投资的部门结构是指投资在基础设施产业部门中的配置或比例关系。

各基础设施产业部门之间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阻碍作用;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结构是指基础设施投资在区域间的配置或比例关系,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结构的不合理从整体和局部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经济增长。

以一国为例,在全国范围来说,其不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配置形成很有限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满足不了该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制约其经济增长。

局部区域内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则制约区域贸易发展、区际间的资本流动和工业布局等方面。

由于基础设施需一次性建成且投资数额大,在全国范围内和较大空间中成体系地全部建成不可能.其投资总是从局部区域内开始,然后展开。

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对局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制约。

三、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的实践按照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定义,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指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三类。

(1)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同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

(2)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

(3)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

基础设施通常也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

因此,本研究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城市公交、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业和邮政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文教体卫和社会保障等。

(一)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作用这些都说明基础设施投资的贡献率非常大。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二)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结构投资的产业结构是指构成国民经济各产业所得投资与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例,是产业结构研究的重要方面。

基础设施投资在其各行业的不同分布,影响其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程度。

社会、经济在发展,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相对加快,同时也表明中国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

从基础设施行业内部来看,投资结构情况如下。

1.主要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主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煤气与自来水的生产供应,水利管理,公共服务,卫生和社会福利,教育科技等设施。

主要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是指基础设施投资中主要基础设施投资的比例关系。

交通运输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也从中国的实践得到印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大力修建高速公路,总投资规模非常大,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又开始修建高速铁路,交通运输的“铁公机”所占比例最大,增加幅度较大。

电力和煤气、自来水等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例也较高,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水利管理业投资比重变化情况则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特征。

科技教育设施投资占基础设施总投资的比重在考察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

2.基础设施投资的地区结构。

投资的地区结构是指某一考察地域范围内各地吸纳投资量所占考察地域范围投资总量的比例。

投资的地区结构是从横向研究投资的聚集度问题来揭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东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投资占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投资占的比重小;而且东部地区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出现的1998--2000年以及2008年。

这说明东部发达地区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受到政策的偏向,但财政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投资,所以呈现“马太效应”。

四、结论和建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在前后向效应、降低经济成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环境保护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包括总体规模、投资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等。

因此,为了使4万亿元的投资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有必要优化基础设施投资。

1.优化投资结构。

防止形成新一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能源(包括电力、煤炭、石油)、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沿海港口、民航)、邮电通讯、水利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污水处理、供气、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考虑,应当重点进行教育科研、卫生和社会保障、环境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