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案
【预习思考】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
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7.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一、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二、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人。
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
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
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
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
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包身工指的是哪些人?请根据课文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答案
3、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四、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2、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3、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五、精读课文,把握主旨
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政论性,本文通过精确的数据、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控诉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来临。
六、忆苦思甜,升华情感
幸福感言
当我看到包身工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丰衣足食,我感到了幸福。
当我看到芦柴棒身患重病,仍遭到老板毒打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百般呵护,我感到了幸福。
请以“当我看到……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感到了幸福”为句式,写一段幸福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