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合到班级集体
在融合的理念下,只要班级中有特殊学生,老师就必须提供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
从融合的教育哲学观来看,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
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
如果秉持这种理念则融合模式的确是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
濮院外来人口非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父母来濮院读书的人也非常多,桐乡三中2011届初一总共11个班,其中本地班只有3个,外地学生占很大一部分。
这给学校的管理,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怎样让这些孩子能融合到三中这个大家庭,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适应桐乡的环境,并在三中能学到东西,这点很重要,这给我们这些班主任带来很大挑战。
融合?如何融合?怎样融合?
带初一的时候,我班有一个学生陈**,是一个开学来好几个老师都认为头痛的学生,特别是英语,英语老师说他连26个字母都不会…………“初一开学时,我连‘苹果’的英文都不认识。
”陈*说。
陈*来自重庆,小学他随父母转了两次学,一次是从老家的镇上转到县里,一次是从县里转学到濮院。
6年的小学,他读了三所学校。
小学毕业后,他又随父母来到濮院,到三中读初一。
第一次英语考试,陈**的成绩是20来分。
“其实我一个都不会,因为英语考试都是选择题,我都是蒙的。
我们那里小学不学英语的,到初中才学的,而濮院
这里小学三年级就学英语了,我比别人少学了3年,怎么能比得过别人?……”
桐乡三中位于濮院镇,这个地方的外地生特别多。
由于外地学生特别多,加上各地风俗不一样,这些孩子有些有点“水土不服”的症状。
因此我觉得应该给予这些孩子多一些重视、与关爱,让他们能够融合到三中这个大环境。
所以平时我除了在课堂上关心陈**这些外地学生外,课后我也经常将陈**叫到办公室,对他进行辅导。
甚至我拿起他的英语书帮他背单词。
一个月后第二次考试,陈**又只考了27分。
当时王老师叫他去办公室订正错误的部分,以便帮他讲解。
“当时我觉得很对不起王老师,哭了,然后我就想好好学了。
”陈**这样和我说,这让我很是感动,我觉得这些孩子很懂事,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帮他把成绩提上去。
在我的结对帮助下,陈**也加倍努力学习英语。
“早上背单词,晚上背单词,上学的路上,坐在爸爸的电动车后面,我也在背。
”第一个学期末,陈**的英语成绩就及格了。
以前最弱的英语,现在变成了陈**最强的学科。
从初二开始,陈鑫的英语成绩就稳定下来,在班上属于上等。
并且其他几门功课都有很大进步。
陈**只是桐乡三中众多外来学生中的一员。
桐乡三中现在外地学生占百分之六七十。
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以“谐”为校训,努力营造融和的校园氛围。
对于学校来讲,就是协调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各种资源配置得当,教职员工、学生、教师相互配合,学校稳定、持续发展。
对于
我们班主任来说,需要的是给外地学生更多的关爱,不歧视外地学生,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让他们在我这个班级能找到归属感。